谨防毒蕈中毒
近年来,宁德市群众误采、误食毒蕈,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自1992年至2002年7月8日,全市共发生12起计48人毒蕈中毒。当前,气温高、雨量多,是毒蕈生长季节,也是毒蕈中毒的高发季节。 蕈类俗称蘑菇或蕈子,属真菌植物。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蕈300多种,毒蕈90多种。由于毒蕈与食用蕈外形相似,故易发生误采、误食中毒。毒蕈中毒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往往由于个人或家庭采集野生毒蕈,缺乏卫生知识而误食中毒。因此,中毒多为散发性或家庭中毒。毒蕈所含毒素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易破坏。 鉴别毒蕈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形态学方法,可以从观察蕈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如蕈盖、蕈柄、蕈环、蕈褶及蕈托等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及特点,生长季节和环境。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豹斑毒伞等常见毒蕈的共同特点是:有蕈环、蕈托、蕈盖与蕈柄易分离,常生于杂木林地;有极毒的毒蕈共同特点是:个体矮小,蕈盖形如斗笠或盘状,常生长于平原、道旁、城郊草地等。 为防止毒蕈中毒发生,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对不认识的蕈子或对是否有毒把握不大的蕈子不要贸然采摘,对过于幼小或过于老熟或霉烂的蕈子不宜采食。 2、对于农贸市场上经营的蕈子,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自己没有吃过或不认识的蕈子不要轻易购买食用。 3、加工烹调蕈子时应注意:首先不要凉拌生吃;其次要炒熟煮透,最好在沸水中煮3至5分钟再炒,以破坏有些蕈子中的毒素;第三,有些蕈子中的毒素与乙醇反应会加重中毒,进食蕈子时或进食蕈子前后最好不要饮酒。 一旦发生毒蕈中毒,其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燥不安或其他不适者,应立即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处理,并尽快送医院诊治,以免耽误抢救时间。□郭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