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1.血脂检查血脂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常提示有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可能,但血脂及高密度脂蛋白正常也不能排除其存在,故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测定对诊断仅有参考价值。
2.血糖、尿糖、血常规和红细胞压积测定目的在于了解病人有无伴发糖尿病或红细胞增多症。
(二)心电图检查可了解病人有无伴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对于估计手术危险性颇为重要。
(三)无创性血管检查光电血流仪检查可了解患肢末梢皮肤的血供状况,有利于作出诊断。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点能够病变部位、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有无血栓形成。
(四)下肢节段性测压通过下肢节段性测压及踝/肱指数测定可了解下肢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目前已成为对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
(五)动脉造影因动脉造影具有一定危险性和并发症,且并非确诊本病所必需的方法,故不列为常规的检查步骤。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则必须做动脉造影,它可以在术前了解动脉阻塞部位、范围、输出道及侧支血管情况,对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另外,对于一般检查方法未能明确诊断,临床上有明显的股动脉以上高位阻塞性症状,又能耐受造影及手术的病人,也可考虑作动脉造影。一般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但如为腹主动脉下端阻塞、双髂或双股动脉阻塞患者,可自上肢肱动脉插管至降主动脉作造影。
诊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来说,病人有下肢慢性缺血症状,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在这些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x线平片可显示动脉有斑状钙化,无损伤血管检查踝/肱指数可小于1,严重者可达0.5以下。根据以上症状及检查,即可得出诊断。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多处伸长扭曲状,管腔弥漫性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闭塞。病人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脑中风等,这些对诊断亦有帮助。但x线摄片无动脉钙化、血脂亦正常者,不能除外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存在。
鉴别诊断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0%以上患者有吸烟史,它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型动、静脉的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N动脉或股动脉等。约有40%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小腿及足部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脉管炎患者一般均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
(二)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患肢发凉、麻木、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肾动脉狭窄即出现肾性高血压,如合讲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有上肢低血压,下肢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狭窄,产生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在动脉狭窄附近有收缩期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一般较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
(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可有行走时下肢疼痛的症状。皮肤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坏死,常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内脏器官病变,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闭塞或动脉搏动消失,要确诊本病需作活组织检查。
(四)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本病少见。共4页;当前位置:2/4[首页][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