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告别冻疮中广网08-11-1311:59中广网阿克苏11月13日消息(通讯员刘向新杨会妮)困扰了我近十年的冻疮终于在我来到新疆后彻底告别。
我出生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那里冬季取暖主要是火炕,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只要人勤快点,取暖的柴火到处都是,包谷杆子、麦草、锯末等等都可利用。家家门前屋后到处堆的柴禾,只有极个别的富裕人家嫌烧火炕麻烦、不干净,才舍得用电褥子、蜂窝煤炉子取暖。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到天气变冷,我每天下午都要带个筐子装柴火烧火炕,把柴火装进去,用棒子捅捅,点着,用扇子扇一会,着的差不多了,盖住门,让热气捂在里面。到了晚上,房子里和外面的温度几乎差不多,但坐在炕上,盖上被子,暖暖的。
那时候,农村的学校都没有取暖设施,全靠穿戴暖和。小学五年级前还没长冻疮,不知怎么的,上了五年级后,一下子耳朵、手、脚甚至脸上都生了冻疮,有的冻的红肿,有的裂开了口子,特别是手指头关节和手背上靠外侧部位冻的是又红又肿,每当吃完饭、运动后身上发热,冻的地方就开始发痒,光想着去抓、去挠。手上、耳朵上露出的部位还可以抓得到,脚上就难办了,实在痒的不行就在桌椅腿上蹭。妈妈做的棉衣、棉鞋已经是又厚又暖和,光手套我就有三副,有路上专用的,有在教室里写字戴的,可冻疮仍然每年还在光顾我。后来妈妈还专门从外婆家逮了两只长毛兔回家养,过一阵子毛长了就剪下来,攒的多了就拧成毛线,给我们兄妹仨一人织了一双兔毛袜子,其中数我的最漂亮,脚背上用红毛线织了个花纹,小时候我比较细心,爱惜东西,姐姐和弟弟的都比我的先破。村子里的小朋友简直都要羡慕死了。
小学、初中、一直到上了中专,学习环境有所改善,教室里有了暖气,冻疮才轻了好多。宿舍里仍然没有暖气,学校有规定也不让用电褥子,我们都买了个热水袋,晚上打好开水装上放到被窝里取暖。下了课回宿舍,经常看到的一幕就是大家围着桌子站成一圈,一人抱一个开水缸子暖手。这时因连年的冻疮,我的手和脚都有点变形,再也不是小时候什么鞋都可以穿,十指修长的了。
中专毕业后,我来到新疆阿拉尔,在水工处参加了工作。来之前就听人说新疆很冷,没忘记带了盒冻疮膏。刚开始住在单位安排的平房里,有火墙,带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小菜地,挺不错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不会生炉子烧火墙,也不清楚要在哪儿买煤、买炉子,硬是坚持到临近元旦还没生火,手脚稍微生了些冻疮,不是很严重。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单位随安排我搬到机关住宅楼空出来的一套房子里暂住,过上了有暖气,随时有热水的日子,没多久,冻疮就好了。住了一年,成家后有了自己的小窝,虽说还是平房,可是炉子着起来了,热烘烘的火墙烤着,外面再冷,房子里还是暖暖和和,干什么活都不用再缩手缩脚。那时候就在想应该建议一下老爸,家里再盖房子也设计个火墙。
平房住了两年,又搬到了楼房里。这样算来,来到新疆后仅仅是第一年生了点冻疮,从此后再也没生过了,真正地、彻底地与冻疮告别了。
来源:中广网兵团频道责编:胡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