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
多汗症HyperhidrosisHyperhidrosisR6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多汗症是指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系小汗腺分泌汗液过多所致。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多汗症是指患者有明显的出汗过多。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多汗症一般是指局部性的多汗。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多汗症主要由精神因素、偏瘫或脑震荡等引起的自主神经损伤或功能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引起,有时可为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有关,后者增强了小汗腺的兴奋性而产生多汗;某些患者可能与小汗腺的神经紧张性增加,导致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出汗反应增强有关。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本病大多是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其机理有:(一)由于神经损伤或由于感情冲动使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产生多汗;(二)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使它对正常强度的神经和非神经性刺激的出汗反应增加。多汗症也可发生在一些遗传综合征,如Spanlang-Tappeiner综合征、Rillen-Day综合征、Schafer综合征、Franceschetti-Jadassohn综合征等。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可分为局限型多汗和泛发型多汗。(一)局限型多汗:可有家族史,男女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区别。好发于掌跖、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部,其中以掌跖多汗最为常见。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患冻疮等;足部多汗者常可伴足臭,并易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可同时伴有臭汗症。一般持续数年后可自然减轻。(二)泛发型多汗:主要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脊髓或周围神经等损害,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汗。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全身性多汗:表现周身易出汗,外界或内在因素刺激时加剧。病人皮肤因汗液多,容易发生擦破、汗疹及毛囊炎等并发症。(二)局限性多汗:好发于头、颈、腋及肢体的远端,通常两侧对称发生,有的仅发生于一侧或身体某一小片部位。有些病人的手部及足底经常流冷汗,尤其在紧张时,汗珠不停地渗流。有些病人手足部皮肤除湿冷外,有呈苍白色或青紫色,偶尔发生水泡及湿疹样皮炎。有些病人发生臭汗症。(三)偏身多汗:表现为身体一侧多汗,常无神经系统体征。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四)耳颞综合征:一侧脸的颞部发红,伴局限性多汗症。多汗常发生于进食酸、辛食物刺激味觉后,引起反射性出汗,某些病例尚伴流泪。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局部多汗常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对称发生,其中以掌、跖部最为常见,称为掌跖多汗症。患者多为青少年,局部汗珠可呈点状不停的滴流,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患者常伴有末稍血液循环机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发生冻疮等,可能亦与汗腺神经功能增强有关。跖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使足底表皮浸渍发白,尤以趾间最明显,严重时可引起水疱、糜烂或角化过度,妨碍行走。由于汗液分解,可产生特殊的臭味。跖部长期汗液浸渍,容易继发真菌感染,引起足癣。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由于该部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性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有的同时伴有臭汗症。此外,交感神经任何部位的损害均可引起局限性多汗症,此种多汗症多为一侧或局限于某一小片部位。发生在遗传综合征的多汗症常合并有其它的先天性异常。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应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保持皮肤清洁,足部多汗者应勤换袜子、穿透气及吸水性好的鞋;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应进行相应治疗。(一)外用药物治疗:可外用收敛剂,如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2%~4%甲醛溶液等,腋部多汗者可外用20%氯化铝乙醇溶液。(二)内用药物治疗:镇静药如溴剂、氯丙嗪、谷维素等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效果,但剂量过大时可引起明显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三)物理治疗:离子透入疗法对某些手足多汗症患者有效。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一)局限性多汗,特别是四肢远端或颈部为主者,可用3%-5%甲醛溶液局部擦拭;或用0.5%醋酸铝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min。(二)全身多汗者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或颠茄合剂、普鲁本辛等抑制全身多汗症。对精神紧张者,可给予氯丙嗪、地西泮、利眠宁等。(三)物理疗法。可应用自来水离子透入法,每周2-3次,以后每月1-2次次维持,可获得疗效。(四)对经过综合内科治疗而无效的局限性顽固性多汗症,且妨碍工作及生活者,可考虑交感神经切除术。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一)内服药: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每日3次;成人2.5-10mg/次,每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每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每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每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每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0.5mg/次,每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每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二)外用药: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三)物理疗法: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四)其它疗法: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见臭汗症治疗)。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一)表虚不固畏寒,肢冷,食少,自汗不止,多属全身性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所致。(二)湿热熏蒸渴而不欲饮,口淡乏味而粘,心烦易怒,四肢沉重或见关节疼痛,小便短少,女子带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缓。证属湿热蕴阻,熏蒸肌肤,迫津外泄。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一)辨证选方:1.表虚不固治法:固表止汗。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2.湿热熏蒸治法:滋阴敛汗。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二)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服6g,日服2次。玉屏风丸,每服6g,日服3次。防风通圣丸,各服6g,日服3次。归脾丸,每服6g,日服2次。(三)其它疗法: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时。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因大多数多汗症和精神紧张、恐怖、焦虑有关,部分患者是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脊髓炎、植物神经紊乱等均可引起全身、局部或半侧多汗,故应首先寻查原因,予以相应治疗。因精神因素引起者,可在给予西药镇静药的同时,局部采用中药浸泡、熏洗或外搽。也可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采用西药外涂。足部多汗可用乌洛托品3.0g,硼酸3.0g,枯矾3.0g,滑石粉1.0g,氧化镁1.0g,混匀研细,外扑局部,每日1次。1.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982.王坤山编《中西医临床皮肤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P367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