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查到3条,供你参考。
1.鹅口疮是一种传染性口腔疾病,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口腔不洁的患儿。(节录于《百病健康知识2000》-健康世纪行编委会)。鹅口疮主要是口腔粘膜的炎症,小儿较常见。由于妨碍进食,所以影响小儿健康。临床上主要特征是有白色点状或小片状膜样物覆盖在口腔粘膜上,但不易擦掉,重擦会出血。口腔内粘膜均可受累及,但以颊粘膜为多见。患儿常出现烦躁、拒食。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一经发现,对患儿口腔局部应给予及时治疗。可先用双氧水清洁口腔,再用1%碘甘油涂擦局部消炎,疼痛者局部可涂擦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中药冰硼散涂于患处效果良好。个别症状严重或经常反复感染者,应采取全身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必要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所造成。另外,也多见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本病的表现主要是在口腔颊部、舌背、牙龈、上颊等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起时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可见充血性创面。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轻者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肠炎或真菌性肺炎。治疗上要对患儿加强营养,适量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B2的摄入;保持口腔清洁,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或饭后1小时清洁口腔,也可用1%的复方甲紫溶液或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溶液进行局部涂抹,每日2~3次。但是,一定要注意涂药前应先清洗口腔,然后将纱布或干棉球垫于颊黏膜腮腺管口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干棉球蘸干溃疡表面后再涂药,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去棉球或纱布,并叮嘱患儿勿马上漱口、饮水或进食,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减量或停药。
3.引起鹅口疮的病菌是霉菌。致病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新生儿的口腔粘膜娇嫩,抵抗力弱,如稍有擦损,就容易继发感染;二是使用的餐具被污染,尤其是母亲患有霉菌感染则是主要的传染源。
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