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胸壁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中华结核和呼吸感染1999年第12期第22卷病例报告
作者:冯长顺 刘梅 肖玉兰 魏东
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九诊室(冯长顺、肖玉兰、魏东),病理科(刘梅)
患者男性,63岁,因刺激性咳嗽3个月,右上胸痛、伴咯粉红色痰1周,于1998年9月25日在我院就医。胸片(图1)及肺CT检查为右肺上叶后段软组织肿块,约7.5cm×4.0cm×8.0cm,边界清晰,肿块基底部广泛与侧后胸壁相贴,第四后肋骨有约5cm浸润。患者于同月28日以胸腔内恶性肿瘤收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右上肺叶及相邻的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肉眼观察:右肺上叶背段表面见一灰褐色肿瘤,切面囊性,囊内壁粗糙、暗红色,肿物与肺组织分界清楚,肿物侵及第四肋骨。镜下观察:肿瘤与肺组织分界清楚,之间隔以纤维性假包膜。瘤组织由大小不等之囊腔构成、腔内含多量红细胞;囊壁衬附成片之瘤细胞,瘤细胞与淋巴细胞、红细胞混杂存在,并见小血管散在分布于瘤组织内;囊壁外层为纤维组织(图2)。瘤细胞形态似组织细胞,长梭形、多角形、胞浆红染、部分细胞胞浆内见吞噬的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核梭形、卵圆形,染色质粗,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相少见。术后随访至今,患者存活,无复发。
讨论 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FH)是不同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一种罕见的低~中度恶性肿瘤,Enzinger[1]于1979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了该病。此前,AFH曾多被认为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一个亚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FH在临床和病理上与MFH明显不同,病死率低,预后明显好,但误诊率高,除了易与MFH混淆外,AFH还常误诊为其它类的肿瘤,如血管瘤、血管样肉瘤、血管内皮瘤、Kaposi肉瘤等,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AFH的病理学特征为:肉眼所见:肿瘤境界清楚,橡皮样质地,韧性感,色红褐,切面褐色间灰白色,多结节或多囊腔状,内有出血的肿块。显微镜下观察主要特点:(1)瘤细胞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胞体圆或梭形,细胞界限不清,胞浆淡伊红,核呈泡状核,较空。瘤细胞的异型性轻于普通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排列为实心或蜂窝状,细胞内偶有含铁血黄素和脂质;(2)出血或囊性出血灶有时占居肿瘤的较大部位;(3)瘤组织内或周围有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AFH多发于年轻的个体,除本例为老年患者外,也有老年AFH发病的报道,因此老年患者也不应忽视。AFH65%发生在四肢部位,28%为躯干,头和颈部占7%[2],原发胸壁的本例尚属首例。本例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曾认为肺癌可能性大,肺癌与AFH的预后相差甚大,AFH的病死率仅为1%[2],治疗上两者亦不完全相同,目前普遍认为单纯手术是AFH最恰当的治疗,而不需辅助治疗,因为放、化疗似乎未能改变该病的进程。因此,原发胸壁的AFH,有必要与肺癌进行鉴别。
图1 胸部正位片示:右上肺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右第4后肋骨有约5cm受侵缺如,双肺门不大,心膈均未见异常 图2 肿瘤由大小不等囊腔构成,腔内含多量红细胞;囊壁衬附成片的瘤细胞,瘤细胞与淋巴细胞、红细胞混杂存在,并见小血管散在分布于瘤组织内;囊壁外层为纤维组织 HE ×40
(本文图1,2见插页第43页)
参考文献
1 EnzingerFM.Angiomatoid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adistinctfibrohistiocytictumorofchildrenandyoungadultsstimulatingavascularneoplasm.Cancer,1979,44:2147-2157.
2 CostaM,WeissSW.Angiomatiod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Afollow-upstudyof108caseswithevaluationofpossiblehistologicpredictorsofoutcome.AmJSurgPathol,1990,14:1126-1132.
收稿:1999-03-16 修回:199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