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

2009-12-06 www.886120.com A +

儿童抽动障碍文章来源:华夏医药健康网

儿童抽动障碍,是指小儿因身体某处肌肉的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迅速的收缩,引起发声性抽动和运动性抽动现象。本症在5~12岁小儿中较常见,发解男女之比约为3: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特征,可分三类:

黄褐斑的防治
孕期保健小知识妊娠护理与保健(1)常见的妊娠疾病(1)

1.暂时性抽动障碍大多起病于5~6岁,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起始部位多为面部肌群,表现出挤眼、皱眉、噘嘴、呲牙、咬唇、耸肩、引颈、摆头等。症状交替出现,或此消彼长,俗称“挤眉弄眼”。随着症状加重,抽动逐渐向四肢发展,形成甩手、跺脚等奇特姿态。少数患儿则主要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咳嗽、拧鼻,或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哼哼声。起始时声音轻,以后音量增大,方引起注意。抽动表现受到成人斥责后,可在意志的作用下抑制片刻,不久即重犯。这类抽动患儿约占全体患儿的85%左右。由于症状轻,故治疗效果较好。还有些患儿随年龄增大,症状可自行缓解。

2.慢性抽动障碍大多由暂时性抽动障碍发展而来。表现为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为简单的或复杂性的,但两类抽动很少同时存在。与暂时性抽动相比,累及的肌群更广泛,除面肌、颈肌、肩部肌群外,常波及到上下肢和躯干。症状发生频繁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因症状重、持续时间长,难以受意志克制,所以对小儿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较大。患儿及家长都求治心切,但症状不易控制,经常复发。因为挤眉弄眼而引起他人嘲弄或讥讽,常导致患儿形成内向、孤僻、自信心低和自暴自弃的不良个性。

3.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发声或运动性抽动可同时存在,且种类多样。起初往往只是面部肌肉的轻微抽动,而后波及到颈、肩、四肢和躯干,形成多部位的复杂性抽动,不时还有一些冲动动作,形成各种奇特的姿势如踢脚、下蹲、弯膝、走路打转,或用自己的身体去拍打或刺戳其他物体。严重时常因此而咬破口唇,碰掉牙齿,或引起其他自伤。同时还会尖声嘶叫、学狗叫,或重复刻板地说出些秽语。国内报道此类患儿的患病率为千分之2~5,国外有报道为千分之0.2。因症状严重而频繁,对患儿身心健康有严重危害。症状进展缓慢,但可不时恶化;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很难彻底痊愈。不过,大多数患儿进人成年后症状将明显减轻。

以上三类症状是连续、逐步发展的。因此,及早确诊和治疗,防止症状严重到第三类有重大意义。

症状轻微的暂时性抽动障碍可不用药物,采取以下心理疏泄和行为指导方法:(l)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舒解心因性紧张。(2)出现抽动现象的当时不要提醒和矫正,更不应打骂,以免强化负性诱导,使抽动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3)让患儿多进行节律性强的文体疗法,如跳绳、跳舞、踢键等,既舒展身心,又调节大脑皮层的节律活动。(4)指导患儿做一些需全神贯注的创造性活动,如装收音机,做航海模型等,使患儿转移注意力,减轻抽动症状。

药物对慢性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症者有明显疗效。可小剂量开始口服氟哌啶醇,同时服安坦以减低毒副作用。口服泰必利的镇静作用轻,不干扰患儿学习。口服氯压定,或用可乐定贴片,疗效好,但有嗜睡、头昏等副作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责任编辑:鹏达
页面功能:【发表你的评论】【给编辑写信】【进入论坛】【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