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反社会人格障碍(病态人格)

反社会人格障碍

2009-12-06 www.psyzx.net A +

反社会人格障碍案例

山海,男28岁,初中文化,身高1.78,外表英俊。初中阶段学会抽烟、喝酒,经常逃学,喜欢打架。初中毕业生后经常和“哥们”在一起,较少呆在家里,和家人交流少,经常向家人要钱,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吵大闹,甚至冲动乱砸东西,家人看着他的脸色小心谨慎地生活。家人托关系帮助他找过好几家工作单位,有的还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是都没有超过半年,因为种种问题而辞职或被解雇。结婚不到半年,经常不回家,乱花钱,有时殴打妻子。妻子提出离婚时,表现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没过几天又恢复原形。最后导致离婚。多次因轻微违法行为被拘留,每次都能很快承认错误,但也会再犯。

3岁时父母离婚,由祖父母哺养。

分析:个案的临床表现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称之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或社会病态人格),它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社交严重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这类人群外表看上去和常人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外表还很迷人。但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们似乎有不少酒肉朋友,也很讲哥们义气,但常没有真心朋友,也很难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情绪不稳定,常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与亲人关系冷漠,有时残酷无情。缺少责任心,难以维持稳定的家庭,也不能维持工作。行为缺少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行为不顾后果,带有冲动性。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往往事后承认得快,犯得也快。喜欢高谈阔论,缺少脚踏实地,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看看问题片面、极端,遇到挫折习惯于找外部原因,从不找自己内在的原因,因此,常常责怪别人无情、社会不公,常把自己的生活不顺迁怒于他人或社会,做出损人不利已的事。由于以上的特点,这些人的工作、家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常变得很糟蹋,孤独、失落、无聊等不良情绪常常伴随他,借助于烟草、酒或精神活性药品来缓解这些不良情绪,最终终导致对这些物质的依赖。

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中相对稳定的部分。通常在三岁左右基本形成,以后的生活经历都会对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回顾个案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三岁时父母离异,父亲脾气暴噪,母亲忙于生意,家庭经常发生争吵,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少安全感,而且不能建立亲密的关系。后由祖父母哺养,百般宠爱,一切都顺从他,稍有不满,就会大闹天宫,最后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当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其中,其生物学因素中的神经类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人格障碍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疾病,没有效果显著的药物治疗。一般随着年龄增大,有些症状会趋于缓解。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情绪不稳定者可以用一些情绪稳定剂对症治疗。

家人及周围人要充分了解这类个体的特点,少说大道理,多给于关怀,特别是在其积极的行为发生时,给于关注、肯定。而对于问题行为或情绪发生时不予理睬,否则会不断强化个体的问题为。系统心理治疗对有求治愿望的个体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类似问题的个体,可以寻找有这方面治疗经验并值得信任的专家和你一起,对自我作深入的探索,促使人格成长。

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并非不能移。况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人格障碍的症状有的也会趋于缓解。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个体的成长。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