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抑郁症的人是不会伤害他人或社会的,抑郁症的表现是: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也称为心境障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时间持续在2周以上,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病情严重时患者悲观厌世,绝望而产生自杀企图和行为。情绪低落:患者总是对生活感到悲观,整天闷闷不乐,觉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精神压抑,高兴不起来,活着没意思,心理难受,常常哀声叹气,自认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思维迟缓:自觉大脑反应迟滞,思维闭塞,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主动言语减少,说话缓慢,声音低沉,学习、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意志活动减退:临床活动缓慢,平时很容易做的事,患病后却感到力不从心,感觉比登天还难。有的整天卧床不起,原来喜欢的娱乐活动不再感兴趣了。具备以上典型症状的患者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只具备其中一点或两点,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绝望、自我评价过低等,有时很难与一般短时间的心情不好区分开来。抑郁症通常呈现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即早晨起来症状严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缓解。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到心理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引起的。从生物学的因素讲,人体脑内各神经末梢有一个叫做突触小泡的袋状物,里面贮存着多种能够在细胞之间传递情报信息的神经递质。抑郁症被认为是突触小泡中两种分别叫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减少而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家族遗传特征,患者家族人群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至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的几率越高。(但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的病人就不一样了,他主要表现为:一、定义和概述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本教材持狭义的人格障碍概念,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即过去称为病态人格的类型作为人格障碍代表疾病,其余的人格障碍基本上归入“性格缺陷“中作介绍。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延续终身。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二、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以下是有依据的相关资料: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三、临床表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
玲子妈妈[博士十级]玲子妈妈[博士十级]・到她家看看・她回答过的问题部落魅力:1级0/0快问智力:1级0/0广场活力:1级0/0回答采纳率达:24%(获得568朵)MonNov1013:29:52CST2008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0个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