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reactivepsychosis)亦称心因性精神病,是由于急剧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致的精神异常。其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精神因素有关,消除精神因素后病情很快好转。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根据起病形式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以意识模糊为主;慢性以情感、思维或感知障碍为主。主要征候有:
1、反应性躁狂状态常在急剧的精神因素后突然哭笑异常、胡言乱语、撕衣毁物,甚至打人。严重时可有意识模糊、表情紧张、恐惧,并可出现幻觉、错觉等。
2、反应性抑郁状态情绪低落,常触景伤情、唉声叹气、焦虑不安、自责自罪,对自己前途消极悲观,甚至可有自杀行为。常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易为恶梦惊醒,自感疲乏无力。
3、反应性木僵表情呆木,僵住不动,毫无情感反应,常紧接急性精神创伤后出现,一般历时短暂,可恢复正常或转入意识模糊状态。
4、反应性妄想症产生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猜疑,如感到有人在议论、跟踪、监视、迫害等,有时可伴有心因性幻觉和错觉。患者与环境接触良好,对自己的猜疑症状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1、发病与精神因素在时间上的协同。
2、征候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且有波动性。
3、个人有敏感、紧张和不稳定因素及性格具有弱型和内向性特点。
4、自知力存在,情感协调。
5、一般预后良好,复发较少。
6、心理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7、本病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癔症性精神障碍多在癔症性躯体症状和性格特征基础上发病,有反复发作史,发病的精神诱因不强烈,症状表现情感色彩丰富,内容多变,有做作性,意识范围缩小。
(2)精神分裂症病前多无明显且强烈的精神因素,起病缓慢,两者在发生的时间上关系不密切。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有泛化、不易令人理解,病期长,病情有缓解和复发的波动。
(3)抑郁症以往若有类似发作史及阳性家族史可助鉴别,起病前虽也有精神因素作诱因,但强烈程度与症状反应不相一致,随访观察作回顾性诊断也是有助于诊断的方法。
(4)症状性精神病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有时可出现在原发病的初期,若有精神因素诱发,往往被误诊,故需仔细分析精神因素强度与症状的关系,在30岁以后起病者更应注意,详作身体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1、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向患者讲清本病的性质和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病、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针灸治疗可选用合谷、内关、间使、神门、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每日1~2次。
3、药物治疗
(1)一般服用利眠宁、地西泮(安定)、三溴合剂,中等剂量即可。
(2)对于反应性抑郁状态,可服用泰尔登50-75mg,2-3次/日,口服;多塞平(多虑平)50-100mg,2-3次/日,口服;氟西汀200mg,每日1次,口服;苯乙肼10-20mg,3次/日,口服。
(3)对于反应性躁狂、幻觉妄想状态,可给予氯丙嗪50-200mg,3次/日,口服;奋乃静40-60mg/日,分次口服;氟哌啶醇5-10mg,2次-3次/日,口服。
(4)失眠时,可服用安眠药物如三唑氯安定(舒乐安定)1-2g睡前服等。
4、对于反应性木僵,或抑郁状态,有严重消极企图自杀的患者,可酌情应用电休克治疗。
1、本病是在强烈精神刺激下急剧起病,所以消除精神刺激,转移环境,有利恢复,故心理治疗一般可良好效果应首选。
2、对原有精神发育迟缓、神经症及人格障碍的患者开展定期心理咨询,加强应付各种刺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复发。
3、对有严重消极观念甚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者,必须加强监护,防止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