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舱内密切观察病情,减压时病人发生屏气、抽搐,应立即停止减压,以免发生肺气压伤。
(7)避免发生氧中毒,进行治疗时应服抗氧化剂。
(8)在舱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要彻底。
3.治疗效果关于破伤风的疗效目前有争论。多数人认为高压氧疗效是肯定的。Wallyn(1964)报道破伤风9例采用高压氧治疗结果全部治愈。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报道破伤风17例配合高压氧治疗治愈14例、死亡3例。福建省卫生局(1973)报道26例破伤风,配合高压氧治疗,治愈22例、死亡4例。福建三明地区(1966)报道儿童破伤风6例、经高压氧治疗、治愈5例。海军401医院(1980)报道破伤风16例采用高压氧治疗治愈13例、死亡3例。
六、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衣氏放线菌或牛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特点是化脓性炎症、脓肿形成和形成长期不愈合的瘘管和窦道。
【病因】
本病病原菌、衣氏放线菌(A.israelii),其次是牛型放线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或微需氧丝状杆菌,无动力、无芽孢。
【病理生理与病理】
衣氏放线菌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牙垢、牙龈、扁桃体、咽部,属于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拔牙、口腔粘膜破损、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放线菌经口腔感染面及颈部,从口腔咽入消化道或进入呼吸道。
放线菌不产生毒素,不产生抗吞噬因子,只能产生少量蛋白酶。在组织中繁殖时与组织争夺营养物质,造成组织营养不良,而发生坏死。
放线菌感染在组织中所形成的类上皮细胞和慢性肉芽肿及局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除上述机制以外,还有迟发性超敏反应在内。局部形成溃疡、脓肿、窦道、瘘管,迁延不愈合。
好发于面、颈部、舌、下颌、呼吸道及消化道。侵犯呼吸道、消化道较少,但临床表现重、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1.颈、面部放线菌病比较多见,占60%以上。放线菌侵入口腔先在腮腺部位或下颌部,局部出现硬块,皮肤棕红色,中心逐渐变软,液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形成多个长时间不愈合的瘘管、窦道。瘘管不断流出黄色粘稠或浆液性脓液。瘘管口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坚硬、无明显触痛。炎症易向纵深扩散,但很少侵犯淋巴和血管,故而淋巴结不肿大。
2.胸部放线菌病放线菌从口腔经呼吸道侵入支气管和肺,引起发热、咳嗽、咯痰、盗汗、呼吸困难,体重减轻。容易形成支气管胸膜瘘、脓胞和瘘。X线片有大片阴影,肋骨有时也受侵犯。
3.腹部放线菌病从口腔咽下,最容易侵犯盲肠,阑尾的粘膜。可表现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右下腹有硬块,形成脓肿以及瘘管、窦口。
【辅助检查】
1.白细胞总数增多。
2.血沉增快。
3.瘘管的分泌物可发现硫磺样颗粒,将颗粒用玻片压碎,然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氏阳性(G+)放射状菌丝可确诊。
【常规治疗】
应进行手术广泛切除病灶和瘘管,术前使用青霉素每日1000万~2000万u和磺胺药物。术后再用青霉素500万u、每日静滴。8~12周。如不进行手术青霉素可连续10~12个月。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四环素、克林达霉素或林可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