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增生性肾炎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我国肾活检病人的50%左右。系膜增生性肾炎多以肾病综合征和血尿为临床特征。现代医学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治疗,但仍存在频繁复发等问题,且常常带来许多副作用。因此,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化中药渗透疗法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作用机理,对于提高该病的缓解率,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病变部位常可见到坏死,ISKDC分级:1度:轻微病损;2度:系膜增生;3度:(a)局灶性和(b)弥漫性系膜增生,新月体形成<50%;4度:(a)局灶和(b)弥漫性系膜增生,新月体形成50%~70%;5度:(a)局灶和(b)弥漫性系膜增生,伴>75%新月体形成;6度:膜增生性病变。上述所有级别中都有血尿;1、2、3度中肾病综合征仅占25%;2、3a度预后较好,肾功能可恢复正常,或留下持续性镜下血尿和蛋白尿;3b、4、5度持续性蛋白尿和血尿,或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电镜下主要见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这种沉积物含IgA。免疫荧光见IgA颗粒状沉积,IgG或IgM沉积较少。补体C3和备解素比Ciq、C4更常见,沉积物大量分布在系膜区。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1、肾外表现 半数病者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几乎所有案例都有特征的对称性出血性皮疹,开始时为荨麻疹样,随后变为高出于皮肤的斑点状紫癜,较常见于下肢伸侧和臀部,皮疹可于几个月内反复出现。有60%的病人有腹痛、便血;约30%病人有关节痛,特别是膝和踝关节。有些案例肾损害先于皮疹。成人胃肠道症状等全身性表现可不明显。2、肾损害表现 约40%病者有肾小球损害,多于紫癜后8周内出现。但也可发生于2年后,甚或在出疹以前。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的特征为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临床上可表现如下:①急性肾炎综合征:占约30%;②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较少见。在几周至几个月内进展至尿毒症;③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综合征:约占本病的50%;④肾病综合征:成人约占10%,在儿童较多见。⑤部分病人可发展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四、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分型1、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2、血尿和蛋白尿。3、急性肾炎型。4、肾病综合症型。5、急进性肾炎型。6、慢性肾炎型。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级(1)级:肾小球轻微异常(2)级:单纯系膜增生。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3)级: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4)级:病变同(3)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5)级:病变同(3)级,>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6)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本病有自限性,病情轻重不等,一般治疗同过敏性紫癜,临床尽量结合病理和临床分型予以治疗。注意个体化,应长期随访。1、孤立性血尿或病理(1)级;给予潘生丁或(和)清热活血中药。2、血尿和蛋白尿活病理(2)a级;雷公藤多甙片1mg/kg.d(每日最大量,<45mg),疗程3个月,必要时可延长。3、急性肾炎型(尿蛋白.>1.0g/d)活病理(2)b、(3)a级:雷公藤多甙片,疗程3--6个月。4、肾病综合征型或病理(3)b、(5)级:泼泥松+雷公藤多甙片,或泼泥松+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泼泥松不宜大量、长期应用,一般4周后改为隔日顿服。5、急进性肾炎型或病理(4)、(5)级: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环磷酰胺+肝素+潘生丁四联疗法(方法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必要时透析或血浆置换。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病理上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光镜下弥漫性肾小球系膜增生伴基质增多为其特征性改变,早期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后期系膜基质增多,全部肾小球的所有小叶受累程度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基底膜正常,当系膜重度增生时,有时可见节段性系膜长入基底膜与内皮间的插入现象,有时可伴有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及球囊粘连。电镜观察可见系膜及基质增生,重症案例可见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重症案例尚可见节段性系膜插入,肾小球基底膜基本正常,约1/4~1/2案例可在系膜区见到少量稀疏的细颗粒状和云雾状的电子致密物。如肾病患者在治疗、生活或饮食中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拨打24小时专家守护热线:8009111688(固定电话拨打免费)或0311―858663298586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