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2009-12-06 www.studa.net A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摘要]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认识,从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11例,现对本组资料从临床特点、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UCG)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UCG仍是目前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检查手段。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y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是青年人猝死的原因,因此应对本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1例病例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均无高血压或冠心病史,其中男7例,占63.64%,女4例,占36.36%;年龄31岁~67岁,平均(48.67±17.86)岁,病程10d~11a。

  1.2临床特征胸闷9例,胸痛3例,头晕、心悸4例,有晕厥史2例,无症状1例。心脏听诊在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8例,无杂音3例。11例中非梗阻性6例,占54.55%,梗阻性5例,占45.45%。

  1.3ECG表现异常Q波4例,多见Ⅱ、Ⅲ、avF导联,其次是左胸导联,此Q波深但不宽;T波倒置3例;ST段下移3例;左心室肥厚3例;心律失常:室性早搏4例,心房纤颤2例,传导阻滞1例(一度AVB)。

  1.4UCG表现室间隔肥厚伴左室后壁肥厚9例,室间隔肥厚,厚度平均(16.68±3.43)mm(正常6mm~11mm),左室后壁肥厚,厚度平均(13.29±1.84)mm(正常6mm~11mm),右室前壁肥厚2例,分别为7mm、8mm(正常<7mm),左心房增大6例(54.55%),平均(40.91±8.13)mm(正常19mm~30mm),右心房增大2例,二尖瓣返流5例(45.45%),三尖瓣返流4例。

  HCM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程均无特异性。本组资料表明,男占63.64%,女占36.36%,显然,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任何年龄者均可发病,幼年起病者,预后极差,在未成年即死亡,近半数为猝死[1]。

  本组资料40岁以下者1例,60岁以上者0例,发病年龄多见40岁~60岁之间。

  本组资料中HCM的ECG主要表现为异常Q波,此Q波深但不宽,不伴同导联ST段的改变,且T波常是直立的,据此可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相鉴别。此Q波的出现,反映心室间隔的纤维化和肥厚[2]。其次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ST段压低、T波倒置。心律失常多为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根据UCG表现HCM的主要类型为室间隔+左室后壁肥厚,伴左心房增大的比例较大,占54.55%,与心肌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及结缔组织增生有关。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