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授课教案>经络肢体病证风湿热
第一部分教学
[病名]风湿热是一种反复发作,既有急性阶段、又有慢性发展过程的,主要以侵犯心肺、关节、皮肤、筋脉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沿革]风湿热之记载渊源于痹病,故《灵枢・周痹》中说:“黄帝日:愿闻众痹。岐伯对日: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在,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即是本病。《素间・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水冽其民休野居而乳食,藏寒生满病。”是说北方寒冷之地久居,人体卫阳受伤,内而饮食失调,内伤中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也说明冬春二季是发生本病之季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含于心。”已论及痹证可侵犯心。
发病前常有急性乳蛾病史。早期有倦怠无力、纳呆、面色不泽、自汗,继而发热、关节疼痛红肿,多以膝踝关节为主,其疼痛多呈游走,肌肤环斑累累,重则可有心悸、气短、胸闷等症。
本病内而心肺,外而皮肤、筋骨、血脉,上而脑髓,但以内心肺,外骨脉、肌肤为主。
临床分皮肌痹、经阻络虚营痹、邪恋不解、肺痹4类。
属正虚邪实之证。
一般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不易速效。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营气失守,外邪内侵。
风湿热的发生,是基于内在正虚,外在卫气不足,腠理不固,复感风寒湿参杂之邪,乘虚内侵,或因湿热之邪借风疏泻之力,内犯机体,留而不发,待机而作,或反复侵袭人体,内伏募原,正气被伤(不断损伤正气),致使营卫二气失去了抗(病)邪之力,外而皮、肌、骨,内而五脏受损是病成之本。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由此可知,反复重感风寒湿之邪,久潜募原(募原者,外通经络,内近脏腑),故“邪随人身之气”,侵太阴之表,犯四肢也;侵阳明之表,犯肌肉也。伤太阴之里,犯肺也。伤少阴之里,犯心也。
概而言之,本病是以正气虚,卫气不固,营气失守,外在风寒湿邪不断伤及人体,外致皮肌、关节受累,内致心肺受损而成。
八、诊断与鉴别
1病史发病前一般有急性乳蛾病史。
2典型的临床病象初起自觉倦怠乏力,纳呆,自汗,继而发热,关节疼痛红肿,多以膝踝关节为主,其疼痛多呈游走,肌肤环斑累累,重则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
3,血沉增快,抗链“0”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性蛋白阳性,心脏彩色超声等以协助诊断。
临床上要与痹病相鉴别。二者都有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但风湿热全身症状较重,病程长,治疗难。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要把握主症,风湿热除局部关节疼痛红肿外,还伴有头晕、乏力、汗出、心悸、胸闷、气短等全身症状。
(二)治疗原则
本病之病理复杂,病性错综,病变迅速,治疗较难。
因邪伏募原,“募原为藏邪之渊薮”。伏邪多发于此,风邪易去,热邪易解,湿邪难除。因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沉着内结使然。所以辨证要详慎。
治疗时,初起,虽有肌表之证,也不宜发汗解,应从芳香化浊、清热渗湿为主,以开毛窍经络之壅,使气化能行,则邪自去。邪在脏腑,则应辛凉淡法,苦辛通降,苦辛开化。以决壅闭,使募原内通外达,分而治之。则正复邪去,阴阳得平,精神乃治。
(三)分证论治
主症:关节红肿、发热、恶寒
兼次症:初则自汗、乏力、纳呆、身重、胸闷、头晕,继而疼痛难行,红斑累累如珠,皮肌肉授核可及,坚硬不移,触之微痛,
舌象:舌红,苔白腻而厚,
脉象:脉沉滑数。
分析:发病于四肢者,则邪外溢肌腠,内注关节,湿阻阳气,阳郁则风寒从阳化热,故恶寒、身重,发热、关节烦痛。
治法:辛凉解热,芳香化浊。
方剂:加味达原饮(《湿温时疫治疗法》)。以草果仁、槟榔片、厚朴开达募原,舒展
气机,导邪外出;黄柏、山栀皮、茯苓皮、黄豆、茵陈清热利湿;用通草导邪外出。藿
香、荷叶梗片、姜黄芳香化浊;薏米、g签草舒解肌腠之湿,使邪不留。
2.经阻络虚营痹
主症:下肢红斑屡见复出,
兼次症:关节疼痛,身乏无力,头晕,午后身热,心悸,纳呆,汗出,颜面色白
舌象: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而腻
脉象:脉沉濡。
分析:病生于肌腹者,则阻卫阳不伸,阳郁化热,风随热变,外塞钱在之经,内阻经脉.
治法:宣痹达络,渗湿清热。
方剂;六虫汤。以当归、砂熟地养血活血;土鳖虫、乌梢蛇、蜂房搜剔残邪,宣通经络;苍耳、g签草、茵陈、白蔻皮渗湿开结;栀子皮、胡黄连、地骨皮以清热邪。
主症:时而红肿热痛
兼次症:关节、皮肌疼痛,反复发作,红斑屡见不散,汗出,乏力,纳呆,
舌象:舌红,苔黄腻不厚
脉象:脉沉滑而濡
分析:病夫不解,邪留经络,致使经气不利而生热,络血不畅而生疼痛等。
治法:清热渗湿,健脾和中。
方剂:清热渗湿汤(《重订广温伤寒论》)。以焦黄柏、川黄连清热燥湿;苍术、白术健脾和中;泽泻、竹叶、甘草梢,赤苓导湿从小便而出,使湿去而正不伤。
加减:若服药热解,唯关节、肌肉疼痛不解者,可以《医学发明》当归拈痛汤(又名拈痛汤)加减。原方;羌活25g,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各10g,炙甘草、黄芩、茵陈各25g,防风、当归、知母、泽泻、猪苓各15g,白术5g,共为粗末,水煎服。用时去川羌活、葛根、防风,加蜂房,g签草、乌梢蛇治之。
主症:关节疼痛,咳喘
兼次症:烦满,咳喘,呕吐,甚则血痰,发热或恶寒,纳呆,小便短少,
舌象:舌红赤苔黄腻。
脉象:脉滑而濡
分析:病邪内犯于肺,则肺失肃降之功,治节失职。内无通调水道之力,外无司皮毛之功,则津聚为痰为饮,气结为热。
治法:宣肺利气,清热豁痰。
方剂: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温热经纬》方)。以滑石、石菖蒲化浊渗湿,绵茵陈、淡黄茂、连翘、清热利湿解毒,射干、薄荷,川贝母宣肺豁痰,藿香、白蔻芳香逐秽(或同神曲制成糊丸)。
十、转归及预后
本病病理复杂,病变迅速,病邪深入,内伏募原,治疗较难,预后不好。
十一、预防与调护
注意预防急性乳蛾,注意防寒、防潮,感受外邪之后应积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
传;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注意劳逸结合,调节情志,
保护和增强人体正气。
风湿热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侵犯心肺、关节、皮肤、筋脉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由于正气虚,卫气不固,营气失守,外在风寒湿邪不断伤及人体,外而皮肌、关节受累,内而心脉受损而成。其病理复杂,病变迅速,外在风寒湿邪反复侵及人体,内伏募原,正气受损,治疗较难。
风湿热治疗时邪在肌表,也不宜发汗解,应以芳香化浊、清热渗湿为主,邪在脏腑,则用辛凉淡法,苦辛通降,苦辛开化。辨证分为皮肌痹、经阻络虚营痹、邪恋不解、肺痹。临证时要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