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dentalfluorosis拚音FUYAZHENG别名氟斑釉症,斑釉牙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口腔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是地区性慢性氟中毒表现在牙齿上的一种症状,由于在牙齿发育期间患者从饮水或食物中摄取过量的氟,超过1mg/L即可出现氟牙症。中医释名西医病因由于在牙齿发育期间患者从饮水或食物中摄取过量的氟。在6、7岁之前饮用含氟过高的水或含氟量较高的饮食如茶叶、海产物等所造成。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主要见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尤多见于6―10岁儿童。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其发生率与饮水中含氟量明显相关,一般当饮水中氟含量为0.5mg/L以下时,发生率仅约5%;氟含量为0.5―1.5mg/L时,发生率可达30%;氟含量为1.5―4mg/L时发生率可高达90%;氟含量超过4mg/L时发生率则可高达95%以上。发病机理本症多发生在恒牙,乳牙很少见,因乳牙胚胎时期和哺乳期只有少量的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氟牙症严重时同时可引起全身骨骼系统的改变。在牙齿造釉细胞演变发展的较早期,因受摄入过量氟的损害而发生釉质结构紊乱、变形、散在而不规则的钙化,釉质表面有色素沉着等病变,导致斑釉齿。在造釉细胞演变发展晚期,釉质发育完成后,造釉细胞已消失,摄入过量氟则不再形成斑釉齿。中医病机病理Dean将氟斑釉症分为六类:可疑、轻微、轻度、中度、较重、重度。中国学者提出了较细致的三型九度分类法,即将氟斑釉症分为白圣型、着色型及缺损型,各型再分为轻、中、重三度,可较清楚地记录病变情况。白坐型斑釉齿,牙面显示晦暗不透明类似白粉笔未样白色,呈点状、块状或云雾状,由少量而逐渐增多,可累及全牙。着色型斑釉齿,牙面着色逐渐转变,由微黄到深黄而褐色,呈斑釉齿,牙面不平,出现浅表的凹陷和窝穴,边缘不规则,逐渐增大,融合并着色,部分病人可出现牙齿缺损。此外,可按受累牙齿的多少分级,Ⅰ级仅个别牙齿受累(大多为上下切牙),Ⅱ级累及多数牙齿(仅第2、3恒磨牙幸免),Ⅲ级全数牙齿受累。如自幼生长在氟病流行区(高氟地区),牙面呈白垩、着色、缺损等病变时即可诊断。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轻症者为部分牙齿(主要为上切牙)面上呈现白垩状斑块或轻度黄褐色斑纹。牙齿易磨耗;重症大部或全口牙齿均有类似改变,并有釉质发育不全或缺损。病变主要是侵犯牙胚成釉细胞,因此一般都是在6、7岁之前饮用含氟过高的水或含氟量较高的饮食如茶叶、海产物等所造成。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时应排除①营养不良性牙钙化不良症。②服四环素所致牙面着色(多呈浅黄色或灰色,有服药史)。③吸烟可致牙面呈褐色。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氟牙症的防治是改良水源或除去饮水中的氟,影响美观不大者,一般可不处理,对轻症要求治疗者可用化学脱色法将表层色素溶去,用氟化钠使釉质再钙化,再用紫外线照射。重症氟牙症有实质性缺损者可用套冠或桩冠修复。新近国内外多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氟牙症,对牙齿的形态和美观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