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肝包虫囊肿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与分析(附10例报告)

2009-12-05 qkzz.net A +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与分析(附10例报告)推荐到首页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年第03期1/3页123作者单位:835100新疆伊犁,伊宁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关键词】肝包虫囊肿胆道系统超声诊断

本文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术前经b超检查,术后或病理证实为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系统的10例声像图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均由b超检查确诊后入院。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3~68岁。10例患者于b超检查前均有程度不同的右上腹痛及恶心,4例伴呕吐,4例伴发热,5例伴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包括发热3例),均无手术病史,无一例发生过敏症状。10例患者来自农牧区,医疗条件较差,与狗有密切接触史。

1.2方法使用sonolineg-60型和阿洛卡ssc-37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

本组包虫病灶发生于右前叶3例,右后叶2例,左内叶1例,左外叶2例,第一肝门胆囊区1例,1例未显示包虫原发病灶。10例中9例胆总管呈不同程度扩张,肝内胆管也广泛扩张,仅1例胆管未见扩张,为第一肝门胆囊区肝包虫破入胆囊。10例中胆囊壁均增厚,粗糙呈炎性改变,3例胆囊积液,1例萎缩,6例胆囊大小如常。本组中包虫囊肿均有继发感染,10例患者b超表现与手术结果比较见表1。

表110例患者b超所见与手术结果对照

例数b超表现手术所见

7肝内均显示5~14cm大小不等壁厚粗糙,形态不规则的包虫原发病灶,无双层壁回声。(1)4例囊腔内为透声欠佳的液性暗区间杂许多丝条状、丝絮状或成团状沉积回声或相互缠绕的层层丝条状回声。(2)3例内为不定型条片状强回声夹杂许多小囊似混合性占位。7例囊壁均显示有缺损区,并与相应部位扩张的肝管相通至胆总管,内均可见沿管腔分布的层层丝条状回声均发现有包虫病灶。(1)内为黄褐色稀稠度不等的脓性内容物混杂较多变性的内囊皮组织。(2)内为大量混有胆汁的稠厚脓性液体及许多子囊充满囊腔。上述囊腔壁均发现有瘘口,内容物经瘘口溃入相应的肝管至胆总管内,腔内脓性胆汁混有数量不等的内囊皮组织及内囊碎片,其中1例胆囊内发现有许多草绿色包虫内囊皮组织

1肝右前叶胆囊旁见一5.0cm×5.0cm大小的不均质低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胆囊管1.2cm宽,内透声欠佳,隐约可辨沿管腔分布的丝絮状回声。提示:胆道炎性扩张,肝内类实性占位,肝脓肿?肝包虫位于肝右前叶至胆囊床内,内为稠厚的囊液及许多内囊皮并通过瘘口于胆总管下段相通,胆总管内也有囊皮及深蓝色液体,诊断为肝包虫破入胆道继发感染

1第一肝门区见一6.0cm直径大小壁厚粗糙的囊性占位,内伴丝条状中强回声,后壁缺如与胆囊暗区相通,胆囊内也可见丝条状回声及粗大光点,占位与胆囊成一体。肝右后叶膈下见一7.0cm直径大小典型的包虫囊肿。提示:第一肝门处包虫破入胆囊并发感染第一肝门胆囊区见一6.0cm×6.0cm×8.0cm大小的囊肿与胆囊成一体,周围粘连包裹,内为大量包虫内囊皮及脓性胆汁,胆囊底肝表现可见部分包虫外囊壁,右叶包虫未探及

1胆总管2.0cm宽,上段内见一1.4cm大小不规则不移动,后无声影的增强光团,附着在后壁上,下段受气体干扰显示不清。肝内胆管广泛扩张,肝内未探及包虫病灶。提示:胆道扩张,占位性质待定胆总管3.0cm宽,张力高,内为大量陈旧性浓缩胆汁及包虫碎块数个。病理切片:胆总管内容物被胆汁浸染之层层角化组织

1/3页123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