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细胞坏死。我们对本组病人注入硬化剂疗法治疗24例肝脓肿,平均每例治疗2~3次,脓肿基本吸收。此法安全性高,亦适用于其他肝囊性病变。有些多发性肝脓肿,其脓腔往往相通,经过对其中较大的脓腔引流后,其它脓腔会逐渐缩小或消失,一般不需再次穿刺引流。对于较小的肝脓肿(直径<3cm),经过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及理疗后,脓肿会逐渐吸收而消失,不需进行穿刺及置管引流术。
常见的肝脓肿有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虽然二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但二者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区别,尤其对合并细菌感染的阿米巴性肝脓肿与单发的巨大的细菌性肝脓肿二者的鉴别。对所有已液化的直径>3.0cm的肝脓肿病人,均行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术。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脓液性质,有利于对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进一步鉴别诊断。其中,阿米巴性肝脓肿的脓液呈棕褐色,即巧克力色,较粘稠,无臭。若无合并细菌感染,涂片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不能发现细菌。而细菌性肝脓肿的脓液性质与其感染的细菌明显相关,多为黄白色脓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一般可发现细菌。虽然阿米巴肝脓肿病人的脓液中难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但在脓肿壁上常能找到阿米巴滋养体[4]。以上的阳性发现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而阿米巴性肝脓肿与细菌性肝脓肿在药物方面的治疗确是明显不同的。
近年来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第三代头孢类及其他抗生素耐药株的增加,多重耐药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在进行肝脓肿穿刺时,对脓肿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常规检查及革兰染色涂片检查。首先,根据脓液的常规检查及革兰染色涂片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引起肝脓肿的病原体,结合临床经验,有助于选用合理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以前完全依靠临床经验应用抗生素的不足,减少耐药株的产生,缩短用抗生素的时间,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对细菌培养阳性者,则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使在处理原发病和充分引流脓液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侍立志.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7:413. 2HasimotoL,HermannR,Grundrest-BroniatowskiS,etal.Pyogenichepaticabscess;resultsofcurrentmanagement.AmSurg,1996,61:407.
3李建军,刘渝霞.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现代医药卫生,2002,10:480. 4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