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蛲虫病和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在我市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其中以肝吸虫病和蛲虫病居多。从整体上来看,广东是肝吸虫病的重度流行区,江门也不例外。肝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市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是急需重点防治的三大地方病之一。
机关工作人员感染率最高
长期以来,我市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对肝吸虫病的流行情况较为关注,并多次对普通人群和高危群体进行调查、检测。从对市区部分地区同一人群的寄生虫病调查来看,肝吸虫病的感染率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2004年对市区的肝吸虫病流行调查显示,机关工作人员的感染率约占1/5,排在感染人群的首位,其次是企业职工、公司职员等,按照流行程度此三类人群被列为重度感染人群。另外,从地域上来看,新会、开平属于高度流行区,鹤山是中度流行区,台山、恩平则是低度流行区。 据了解,今年我市已将肝吸虫病列为需重点防治的三大地方病之一,并且要求,到2010年,全市肝吸虫病感染率要下降40%以上,流行区居民对肝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这意味着5年内全市必须要对200万人进行肝吸虫病的普查。市疾控中心已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两名副主任医师,建立和完善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
防治意识有待提高
针对我市属肝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现状,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派出工作小组,于近日在荷塘镇唐溪村进行了首次寄生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为村民进行免费的检测和防治指导。今年内,工作小组将会对3条自然村、1个学校、1间工厂进行试点调查工作,力争取得有代表性的数据。在此试点的基础上,我市肝吸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将在全市范围内铺开。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肝吸虫病工作小组的郑南才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肝吸虫病防治的最大困难就是市民的防治意识非常差。肝吸虫病属慢性病,早期的病症并不明显。郑博士介绍,肝吸虫成虫约一厘米长,吸附在胆管上,刺激胆管引起胆管炎,导致胆汁无法流出进而引起组织坏死。实验已经证明,肝吸虫病与胆管癌、肝硬化以及肝癌有很大的联系,如果肝吸虫病防治成功,可以大大减少患这些重症的几率。因为寄生虫有很多保虫宿主,人对寄生虫病没有终身免疫力,要长期坚持防治才行。好在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病情轻的,一个疗程2到3天,只需20至30元就可治愈;病情重的则可能需要两个以上的疗程,隔3个月复查便可。如果市民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检查、治愈并不成问题。
饮食卫生要重视
据郑南才博士介绍,两广、吉林是肝吸虫病的高流行区,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寄生虫病是由人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鱼生”。淡水鱼是肝吸虫的寄生体,一旦鱼感染了这种病,人吃了蒸得不够熟的鱼之后随即也会感染。 这种病的根治之道是改变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并逐步养成不生吃鱼的饮食习惯。不过,因为一个摸不着看不见的的肝吸虫,而要一个庞大人群改变长期的饮食习惯,工作非常艰巨而且有点不现实。如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感染肝吸虫病的鱼进入市场,减少餐桌污染,也是一个努力方向。据了解,目前该中心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的国家热带病防治研发基地正在研制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检验出肝吸虫病的试剂。现阶段,对这种病的防治除了对人进行药物驱虫治疗外,还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防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进入鱼塘,造成恶性循环。 江门市疾控中心的有关负责人说,这种病的防治会长抓不懈,但最重要的是市民要意识到它的危害性,自觉检查、自觉治疗,随时保持对自身身体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