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鲜活嫩”哪种吃法都危险
在广东,人们喜欢吃淡水鱼生和鱼生粥。不少市民虽知道进食鱼生会患肝吸虫病,但误认为芥末、酱油或醋拌食及喝酒,能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因而大吃特吃。
爱吃淡水鱼生的食客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用酱料、醋拌过的生鱼片,其中的寄生虫卵已被杀死。一些酒家也表示,只要注意吃法就没有问题:“吃鱼生的时候吃些大蒜、生姜,再喝些烈酒,什么虫都能杀死啦。”
记者在网上论坛看到,很多网友虽然知道吃淡水鱼生的害处,但还是认为只要注意方法,吃吃也无妨。
网友“南辕北辙”不喜欢吃淡水鱼生,但看到有朋友吃,他决定“帮助”朋友。“那天,一班朋友吃饭时又点淡水鱼生,我实在看不过眼,现场教了他们几招:1、将白醋倒进去,浸泡一分钟,将鱼生捞出来,沥干;2、倒一瓶二锅头进去,浸泡三分钟,捞出来;3、找个干净的大盘子装起来,撒上炒熟的白芝麻,拍一大把生蒜、剪碎鲜薄荷、红色指天椒丝,拌上香油、生抽,这才勉强可入口。”这名网友郑重表示,最好不要吃淡水鱼生,如果非吃不可,一定要用上好的高度白酒来送这道菜。
这些吃法能否杀灭肝吸虫?专家说,醋、高度酒等虽然有一定杀菌作用,但并不能杀灭肝吸虫。
七成患者急性期无明显症状
感染肝吸虫后有什么症状,是不是等症状重些再去治疗?
据了解,感染肝吸虫后引起的症状因人而异,轻微感染者一般无症状表现。但如果短期内食入大量囊状幼虫,会产生急性感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腹泻,出现高烧,继而出现肝肿大;检查可见肝区触痛、黄疸、荨麻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约有30%的人会有急性期症状,其余70%没有明显症状。
市民李先生说,他去检查时是否感染肝吸虫病时并没有什么症状,“新闻里说肝吸虫病可能引起疲惫、精神不振,但我的工作较紧张,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很难说这是不是由肝吸虫病引起的。检查和治疗很必要,医生说,两种寄生虫可以致癌,一是血吸虫,二是肝吸虫”。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是人畜共生寄生虫,葵花籽大小,寄生在人体内的肝吸虫少则数十条、多则上千条,主要寄生在肝内中等大小的胆管内,也可寄生在总胆管、胆囊、胰腺管及十二指肠。成虫吸附在胆管壁黏膜上,以黏膜分泌物为营养,在人体内的寿命约15~30年。肝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长角涵螺、纹沼螺、赤豆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白鲩、黑鲩、鲤鱼、麦穗鱼等)和淡水虾、蟹(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肝吸虫虫卵可随病人或病畜粪便排出体外,若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发育成尾蚴后从螺体内排出。在水中,尾蚴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蟹时,则侵入它们的体内形成囊蚴。含囊蚴的鱼或虾、蟹被人或猫、狗等吞食后再入胃肠道,在十二指肠内囊内幼虫脱囊而出,沿胆汁流动的方向逆行,经数小时便可从总胆管到达肝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开始产卵。因此,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处于囊蚴期,对外界抵抗力非常强,只有专门的驱虫药或高温才能杀死囊蚴。
专家表示,肝吸虫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肝吸虫寄生在胆管附近,其排泄物会刺激胆囊黏膜,可阻塞胆管,从而形成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等。在肝吸虫感染者中,没有症状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染肝吸虫。如果掉以轻心,肝吸虫会躲在胆道内暗中破坏胆囊、肝脏,患者可能几年后才慢慢出现不适。最常见的是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和肝肿大等症状,出现肝区隐痛、腹泻或便秘,莫名消瘦并常感到疲倦;如果长期不理睬,最终还可能诱发肝硬化、胆癌、肝癌等。
共3页首页上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