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12例误诊分析 摘自《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第7期
2009-12-05 www.gotoread.com A +

2007年第7期摘录如发现有乱码,请点击下面链接浏览原文

正文摘录:

临床和实验I五学毒志2007年7月第6基弟7期・127・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12例误诊分析李舍玲(济源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河南济源454650)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HONK)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现将我院自2000~2006年共收治的12例HONK误诊情况报告如下,并做简要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HONK患者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62~82岁,平均73岁,5例为2型糖尿病,7例为糖尿病史。1.2临床表现反应迟钝,嗜睡5例,浅昏迷6例,深昏迷l例;轻度脱水6例,中度脱水4例,重度脱水2例;多尿6例,少尿5例,无尿1例;休克2例。1.3实验室检查血糖33.8~66.Ommol/L,血钾3.5~5.2mmoL/L,血钠145―160mmol/L,血氯92~117mmol/L,二氧化碳结合率16.8~23.5mmol/L,尿素氮9.6~30.8mmol/L,血浆有效渗透压330~400mmo/L,尿糖均(++++)尿酮体(+)~(++)2例,余均阴性。1.4误诊误治情况3例因发热,头痛,鼻塞,咽喉痛起病,静滴5%葡萄糖、抗生素等渐出现意识不清,误诊为“脑炎”收住神经科;3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并轻度血糖增高患者,给予降颅压,利尿,输10%高渗葡萄糖后2―8天意识障碍加重,误诊为脑卒中进展转入我院;1例因心肌梗死起病早期未关注血糖出现昏迷休克;1例因左眼疼痛,热敷出现左眼球坏死及左颜面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渐昏迷,误诊为颅内感染收住神经科,3例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起病,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急性胰腺炎1例。1.5治疗与转归本组病例一经确认即给予补液、降糖,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总补液量按脱水程度或按体重的10%・~15%补充,第一个2h补液量l500~2000IIll。24h补液量达6一10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补充总液体量的1/2,剩余l/2由胃肠道补充,以4~6u/h速度静滴胰岛素,使血糖每小时下降3.3~5.6mmol/L,当血糖降至13.9一16.9mmol/L时改为5%葡萄糖静滴,每2h检测血糖、电解质、尿素氮,并计算血浆渗透压,有2例曾同时行透析治疗,经积极抢救,7例脱水纠正,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意识逐渐改善,生命体征稳定。l例患者死于重症感染,循环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衰,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1例脑出血患者因延误治疗死亡,死亡率4l%。2讨论HONK是一种内科急症,常因原发病诊治不当和各科急危重症诱发,治疗复杂,误诊率及病死率相当高…。分析本组病例误诊原因,①HONK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诱发疾病所掩盖。②合并急危重症疾病时常被误诊为应激性高血糖,而不及早降血糖。③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肾重要脏器病变,病情复杂,而且不能详细提供病史及病情。④临床医生不重视既往史收集,询问病史欠全面,体检不仔细,满足已有诊断,缺乏实验室检查,治疗不及时,或操之过急。所以对老年患者不论有无糖尿病史,我们都要及时检查血糖电解质肾功、肝功、心电图等,全面评估病情及诊断治疗。HONK特点是严重高血糖、脱水和血浆渗透压升高,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但起病较慢,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数周,常有糖尿病症状逐渐加重的临床表现,反映血糖及血浆渗透压的逐渐升高。早期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食欲不振及呕吐等,发展到昏迷要1~2周。因此提高对.HONK认识是能够做到早期诊断的,也可以避免医源性加速病情的发展,甚至可以防止本症的发生。恰当地应用胰岛素及合理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若直接输入低渗常溶液可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较快,可能诱发脑水肿病可出现溶血”’。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平稳降血糖、血钠、血浆渗透压,采用生理盐水补充l/2失水量,辅以胃肠道补充1/2失水量,以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降血糖是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被多数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所证实。此方法避免了大量迅速输注生理盐水及快速降血糖可能诱发的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等出现,我们用此方法成功救治了大部分的患者。参考文献[1]邢荣珠.联合胃肠补液治疗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173.[2]史轶蘩,王姬,吴从愿.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84,1390―1392(收稿日期:2007一03―19)化,加样量精确到微升,孵育时间、离心速度和时间都进行了标准化设置,克服了许多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因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其他交叉配血方法一样,卡式配血也有一些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①患者红细胞自凝,由于操作中需37~C孵育,一般不考虑是冷凝,多是由于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或是输注了某些药物而造成患者红细胞膜电位改变在低离子溶液中即可呈肉眼可见的凝集。②患者标本未作抗凝处理,有纤维蛋白的存在,在试验中其可吸附包裹红细胞成团块,造成假阳性结果。③一些血液病患者如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不能全部通过凝胶间隙,也可造成假阳性。④此外,红细胞浓度过高、不适合的低离子溶液以及错误的操作步骤如先加血浆等都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总之,在临床上开展卡式配血大大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但由于试剂盒主要依赖进口,价格较高.限制了卡式配血在各地作为常规项目的开展。参考文献[1]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5.[2]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2.[3]陈文彬,主编.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322.(收稿日期:2007―05一11)
阅读此文(图):

分享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