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2009-12-05 www.med126.com A +

  疾病名称(英文)hypertensiveencephalopathy拚音GAOXUEYANAOBING别名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循环系统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在血压显著增高的情况下,脑循环骤然发生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的特殊临床现象称为高血压脑病。中医释名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本病多见于急进型高血压病,尤其并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也可见于急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血管病和嗜铬细胞瘤病人,但少见于由主动脉缩窄或原发性醛固酮症所引起的高血压病人。缓进型高血压病,除非病人血压高达33.33/19.99kPa以上或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很少发生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很可能与脑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失常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脑动脉口径的大小,不依赖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而直接由动脉壁的平滑肌对血压作出舒缩反应。当血压下降时,脑小动脉扩张;而血压增高时,则脑小动脉收缩。因而脑血流得以经常保持在较稳定而波动幅度不大的范围内。但当平均动脉压超过上限21.32kPa或低于下限7.99―9.33kPa时,脑小动脉的此种调节功能就丧失。过去认为脑的小动脉收缩是产生高血压脑病的主要因素。当脑小动脉收缩时,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小动脉管壁变性,通透性增高,血脑屏障被破坏,血管内液体渗出,形成脑水肿,并导致毛细血管壁变性坏死,继发斑点状出血和小灶性梗死。中医病机病理脑部病理解剖变化常不明显,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但也可见有明确的脑水肿、脑疝或脑小动脉坏死伴脑斑点状出血和小灶性坏死,继发斑点状出血和小灶性梗死。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本病在明显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困难。脑放射性核素扫描、X线头颅摄片、脑部超声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尿和肾功能检查可有异常发现。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症状发生在血压明显增高后,以严重的头痛开始,12―48h内充分发展,烦躁、头痛、呕吐(常呈喷射性)、视力障碍(可为暂时性失明)、局部肢体或全身抽搐、轻度偏瘫或肢体肌肉强直、失语、甚至昏迷。体征有血压显著升高(以舒张压增高为主),颈项强直,眼球震颤,呼吸困难或减慢,心动过缓(偶可心动过速).脉搏有力,不固定的局部肢体无力、强直或瘫痪。体检划跖试验阳性等电诊断脑电图有异常改变,常出现弥漫性高压慢波。影像诊断眼底检查可见眼底动脉痉挛、视网膜出血、有渗出物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脑脊液清澈,压力增高,有少量红、白细胞,蛋白质含量可略增高。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本病要注意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情况相鉴别。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视基本病变而不同。发作短暂者历时可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以至数日,对降压治疗反应一般良好,血压下降后病情迅速好转。如治疗不及时,则可造成脑部不可逆转的改变而死亡。并发肾功能衰竭或心功能不全者预后差。并发症西医治疗本病一旦发生,应争分夺秒,尽快降低血压,制止抽搐和治疗脑水肿.以防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害。①迅速降低血压,静脉注射或滴注降压药物,可选用氯苯甲噻二嗪、硝普钠、澳化六甲双铵、咪噻芬、冬眠合剂等(见“高血压危象”条)。②制止抽搐可选用地西泮(安定)、聚乙醛、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注射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见“高血压危象”条)。③脱水、排钠和降低颅内压可用: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钠静脉注射;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快速滴注,每4―6h重复一次。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历史考证...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