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巢体育场,刘翔的因伤退赛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赛后表示,是刘翔的跟腱老伤复发使他失去了卫冕奥运冠军的机会。那么,跟腱周围有哪些常见疾病呢?
跟腱炎多见于运动员
要理解跟腱周围疾病,首先必须了解跟腱的基本解剖。跟腱是人体最长和最强大的肌腱之一,成人跟腱长约15厘米,起始于小腿中部,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中点。跟腱由上而下逐渐变厚变窄,从跟骨结节上4厘米处开始向下,又逐步变宽直达跟骨附着点。跟腱在临近肌肉部和附着点部分均有较好的血液供应,而在跟腱附着点以上2-6厘米处血液供应较差,肌腱营养不良。在跟腱部位有两个滑囊,一个是跟骨后上角与跟腱之间的跟骨后滑囊,一个是位于跟腱与皮肤下之间的跟腱后滑囊。滑囊是充满滑囊液的组织间隙,起缓冲和减小摩擦的作用。
跟腱炎常表现为足跟上方的疼痛,活动后加剧。各种原因造成的反复应力均可导致跟腱炎,如超负荷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上长跑、爬山等。所以跟腱炎最常发生在举重运动员、田径运动员、舞蹈演员等。
在跟腱炎的急性期,跟腱肿胀,跟腱处的皮肤发红发烫,患者走路、跑步运动时会感到跟腱处的疼痛。而在慢性期,除了在走路、爬山、上楼时会感到跟腱疼痛外,疼痛会在早晨变得更加严重。在睡眠时跟腱通常是放松的,而当患者起床之后将他们的双脚放到地上时,跟腱就从整晚的放松状态转变到了牵拉状态,于是产生了疼痛。由于跟腱的血液供应不良,慢性跟腱炎多长期持续存在。
一旦患了跟腱炎,首先必须休息,减少活动。其次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以分别采取局部冷敷和局部热敷,同时可进行其他物理治疗。此外,可使用矫形支具或者足跟鞋垫来抬高足跟,使跟腱放松并获得休息。最后,在药物方面可选用抗炎镇痛药物或者局部封闭缓解疼痛。但反复封闭会使跟腱内部的纤维强度减弱,故需慎重。
多数是跟腱滑囊炎和跟痛症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跟腱炎较多见于运动员。而在日常生活中跟腱周围疼痛更多来源于跟腱滑囊炎和跟痛症。
跟腱滑囊炎为无菌性炎症。跟腱止点及周围滑囊位于跟骨与后侧鞋帮间,受两者间长期反复的挤压摩擦形成滑囊炎,所以跟腱滑囊炎的发生常常与不合适的鞋后跟或跟骨后上结节较隆起有关。跟腱滑囊炎的早期,可以在足跟的后上方见到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患者常在此处贴上胶布以减轻鞋的压迫,当滑囊逐渐增大时在跟腱附着点附近就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
治疗跟腱滑囊炎的第一要务仍然是休息。改穿合脚的鞋,避免对滑囊的过度摩擦。局部理疗能改善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若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切除滑囊。
跟痛症是以足跟疼痛为主,是发生于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损伤性疾病。跟痛症常伴有跟骨骨刺,但也可无骨刺。跟骨骨刺与跟痛症没有必然平行关系。跟痛症实际上是跟骨的骨膜及周围纤维组织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
跟痛症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检查时,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有的病人无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
跟痛症患者应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少走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热水泡脚、局部理疗等方法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也可以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效果可能更好。外用药物,口服消炎止痛药物能抑制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但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
跟腱周围疼痛的预防
由于跟腱内的血管网很少,跟腱的血液供应并不丰富,所以跟腱的修复能力很差,一旦发生炎症或者损伤,恢复过程往往十分缓慢。因此,对跟腱炎的预防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和体育锻炼中才能有效预防跟腱炎和跟腱相关疾病。
首先,在体育运动前必须充分热身,把各关节韧带活动开,热身时间应掌握在20分钟左右。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渐加量。在运动后也不要忘了作放松运动。放松运动能缓解肌肉疲劳,并使运动中受损的组织得到恢复。此外,中老年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坚持每天散步,使双足能经常得到锻炼。经常散步能使足部韧带保持弹性,跟骨骨质疏松得到改善,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一旦发生跟腱周围疼痛,患者自己很难鉴别究竟属于上述哪一种疾病。因此,如果休息后疼痛不能完全缓解,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次,穿鞋必须合脚,注意鞋内平整而不能有皱褶,保持鞋袜的干燥,不可穿着新的运动鞋长跑、爬山或进行其他长时间的运动。否则,鞋与跟腱下端部位会发生过度摩擦,形成运动性水泡,久之便如刘翔一般使跟腱受到损害。鞋底要有弹性、柔软,避免损伤足部。老年人也可以预防性地在鞋中放置使用足跟垫。如果足踝部皮肤因摩擦出现发红、发热,可以在局部贴上创可贴或运动胶带,以减小摩擦,保护皮肤,避免进一步形成运动水泡。一旦水泡形成,应到附近医院就诊为上。如果自行挑破水泡,由于缺乏经过消毒的器具和敷料,很容易造成感染。
最后,在治疗跟腱周围疾病时必须避免反复封闭。因为反复的类固醇局部封闭,会明显降低跟腱内纤维强度,久而久之,甚至会造成跟腱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