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钩虫感染者。
以皮肤接触感染为主。手指间和脚趾间的皮肤是最常见的侵入部位。也可因生食蔬菜经口感染。
在钩蚴侵入处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和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因抓痒皮肤破损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出现一过性荨麻疹。
受感染后3~5天,患者可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痰内可出现血丝。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持续数日自行消失,长者达1~2月。
钩蚴发育成成虫后,首先引起
消化系统症状初期病人先有食欲亢进或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类似消化性溃疡病。后期因贫血、胃酸低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顽固性便秘。严重感染者,大便可呈隐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可有异嗜癖,如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
贫血多见于受染后10~20周。
贫血程试直接影响循环系统,尤其是心脏代偿功能。患者可出现头昏、眼花、水肿、心悸等症状。
儿童重感染者可影响生长发育,成人患者常有阳萎、闭经、性欲减退、不育等。
在病人粪便中找到蛔虫卵即可确定诊断。治疗应包括驱虫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常用的驱虫药物有①甲苯咪唑;②噻嘧啶;③左旋咪唑;④噻乙吡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