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新闻网8月4日萍乡讯(吴伟报道)天气炎热,能到凉快的水中游泳消暑,那是再惬意不过的了。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平静的水中也会隐藏着重重的杀机。近日,湘东区排上镇一名8岁女孩在家附近的池塘中游泳摸螺蛳后,竟然感染上了钩端螺旋体病。
近日,排上镇南村一名姓颜的8岁小女孩和其他5名小朋友一起来到自家附近的池塘里游泳摸螺蛳。第二天,小女孩出现发热、眼红、腓肠肌疼痛等临床症状,在当地诊所当“感冒”治疗后效果不佳,后到赣西医院住院治疗。儿科医生经过详细的问诊以及结合临床表现,凭着高度的敏感性,怀疑这是“钩端螺旋体病”,并按乙类传染病进行网报,立即抽血送往湘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
湘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血样送往省疾控中心化验,显凝实验结果显示阳性。这就意味着,2009年湘东区的首例钩端螺旋体病被确诊,也意味着时隔6年后,钩端螺旋体病死灰复燃再次出现。
“钩端螺旋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这种疾病是可致命的。染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猪和鼠等带菌动物的尿液和粪便污染了池塘水,患者身上有小伤口粘膜破损,接触了疫水,从而导致染病。目前,染病的小患者已经被转到市二医院治疗,病情稳定。“一个地方的水既然检测出钩端螺旋体,那就说明这个地方附近的池塘、稻田等都有可能被污染了。”湘东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对2009年湘东区的首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印刷了“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控知识”宣传单1000余份,及时与排上镇南村村委联系并告知此疫情,请他们为当地村民发放宣传单。同时,对当地的几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进行督导,嘱托他们对该病有高度的警惕性并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如有疫水接触史且高度怀疑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应将患者转往县级医院救治,以免耽误病情。
湘东区疾控中心分管疾控科的邓主任告诉记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在我们南方稻田区多见,年龄分布主要是以儿童病例多见,有偶然接触雨水型、游泳型、职业性等。对于这时隔6年的乙类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死灰复燃,要引起重视,对湘东区的疫区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疾控专家提醒当地村民做好防控措施,应当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驱鼠、灭鼠,管理粪尿;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采取预防接种:钩体菌苗,流行前接种2次。
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