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系指股骨粗隆下到股骨髁上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6%。中1/3骨折最多。患者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约占股骨干骨折的大半数。 解剖生理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正常的股骨呈轻度向前外侧弧形弯曲,骨干由厚而坚强的管状皮质骨构成。骨干的前面光滑,后方有一纵行高起的嵴,为肌肉附着处。股骨干周围有三组丰富的肌肉组织包绕,其中以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其次为屈肌群,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股动静脉自鼠蹊韧带下方出来后,经股鞘及内收肌管下行,距骨干较远,故在中上1/3骨折时不易受伤。当股动静脉下行,穿过内收大肌孔,达胭窝部时,则贴近股骨干下1/3的后方,故一旦下1/3骨折时,远端骨折断端因暴力和腓肠肌比目鱼肌的牵扯,极易伤及N动静脉。 病因和病理多由巨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车祸、打击、挤压等,问接暴力如扭转,高处跌落等亦可造成骨折。直接暴力伤,多为横断型及粉碎型骨折。间接暴力多造成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则青枝骨折多见。由于股骨干骨折多由巨大暴力造成,多合并有软组织的广泛损伤。 股骨干上1/3及下1/3骨折因受肌肉的牵拉,有一定规律的移位,上1/3骨折时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其它外旋肌群l的牵拉而有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远端因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中1/3骨折,断端除有重迭畸形外,则视其暴力的方向决定移位的形式。无重迭时,远端因受内收肌的牵拉,可能引起向外成角畸形。股骨干下1/3骨折时,近端内收、向前,远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向后屈曲。 临床表现和诊断患者有比较严重的外伤史,并可能出现休克,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和机能障碍。患肢多有短缩、成角旋转畸形和异常活动。X线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检查时须注意有无血管和坐骨神经损伤。 治疗对股骨干骨折,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多采用保守治疗,应用骨牵引,或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以后髓管针内固定等应用者较多,但因术后感染以及不愈合等合并症的发生,内固定又多为骨牵引所代替。但随着抗菌素的相继问世,各种形式的内固定又被重新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有加压负重钢板、梯形加压钢板、加压螺丝钉及加压髓管针内固定临床应用的报道,。总之治疗方法甚多,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和部位、技术和设备条件而选择使用。 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首先应注意患者有无休克和全身有无合并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不适当的搬运可能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和其它软组织损伤。急救时严禁在现场脱鞋、脱裤或做不必要的检查。如有合适的木板,可固定于患肢的内外侧,能以托马斯氏牵引架固定牵引则更佳。若手下无任何固定器材,可将患肢与腱肢固定在一起。 1.耍幼儿及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由于小儿的骨质生长能力强,塑型力大,且多为青枝骨折,故骨折的治疗常采用以下方法: (1)局部纸板或小夹板固定法:适用于要幼儿的青枝骨折,或骨折只有成角而无重迭移位时。 (2)悬吊式(Bryant氏)牵引法:适用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骨折,即以粘膏分别粘贴于双侧下肢内外侧,绷带包扎,以垂直方向向上牵引。牵引重量以患儿臀部刚刚离开褥面为准。3周左右即可取除牵引。 (3)水平皮牵引法:适用于4~8岁儿童,将患肢用软枕垫好或置于小托马斯氏架上,行水平皮牵引,重量可2~3公斤,牵引约5周左右即可取除。 (4)骨牵引法:适用于8~14岁的儿童,可行胫骨结节下骨牵引,时间应为5~6周,牵引重量为3~4公斤。 2.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1)单纯夹板固定法:只适用于轻微的裂纹骨折,或不完全骨折,固定6周左右。 拍X线片如已有明显骨痂,可开始练习逐渐持重行走。 (2)持续性骨牵引:是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基本或常规疗法,尤适用于肌肉发达,骨折端错位重叠严重,以及需要交换敷料的复杂性骨折。克氏针或斯氏针可由股骨下端(内收肌结节上前方各约1/2时处)穿过,亦可由胫骨上端(胫骨结节下1/2处)穿过,二者各有其优缺点。 维持性骨牵引常用为巴尔干氏牵引架,将患肢置于托马氏架和Pearson氏附夹上,髋关节屈曲约30~40。,小腿与床面平行。平衡式牵引法,便于下肢关节和全身运动,故效果较好。 巴尔干氏悬吊牵引法因设备笨重繁杂,故有布朗氏架等较轻便的牵引架,但皆为悬吊式。1978年葛宝丰为了便于在牵引状态下连同伤员进行搬运,将悬吊式牵引改为利用弹簧秤和螺旋进行牵引,名为“螺旋牵引架(图9),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 持续性骨牵引的牵力开始约为体重的1/6~1/8,前数日要进行X线透视,并根据骨折端复位情况,调整牵力的大小、方向、或施以手法。当骨折端已有满意的复位后,即应将牵力适当减小。约7~9周后,当X线摄影已有较好愈合时,即可移去牵引,再根据具体情况,换上石膏,或继续在床上练习数周后,扶拐下地行走。 (3)切开复位内固定:施行手术切开整复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应用不当,可能引起骨折不愈合,伤口感染,骨髓炎,关节强直以及其它严重后果。故对一般病人,尤其儿童不宜采用,粉碎骨折尤应避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主要适应症为:①闭合性骨折经多次整复而不能复位,或骨折端夹有软组织者。②开放性骨折,受伤时间短,尚无感染迹象者,在彻底清创缝合的同时,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③三段骨折,可切开以髓管针将三段骨折均固定之。④合并脊髓损伤的骨折,为了便于翻身和护理,亦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⑤双侧股骨干骨折,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⑥股骨干骨折合并有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在探查修复神经、血管的同时,即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⑦股骨上1/3骨折,经牵引或整复后,近端仍有屈曲、外展、外旋移位时,应切开复位内固定。[Page] (4)重力加压钢板的应用,可适用于股骨中上1/3和中下1/3之间的股骨干横骨折,不仅可以早下床(术后8~10天)持重练习,又可不加任何外固定,缩短了住院日期,便于护理,但手术切口大,剥离骨膜较多,在理论机制等方面尚在争论和研究中。 加压钢板内固定应用于临床,创始于1949年(Danis),此后陆续有所报导,加压方法亦不断有所改进。但无论操作为自动加压或加压器法,而所用钢板则都是百年来所沿用的长形钢板(Hansmann1886)。长钢板容易拔钉,且因其只自骨干一侧加压,对侧骨折面容易张开,形成裂隙。为了消灭此种裂隙,Bagby等曾将直钢板稍稍弯曲,使呈微弧形,但亦仅能用于断面整齐的横断骨折。有鉴于此,葛宝丰等于1964年研制了梯形钢板,有效地克服了以上缺点。 梯形钢板是把两个长形钢板用二拱形横梁相连,二长钢板或二臂,一长一短,使呈梯形。二横梁的下面稍稍悬起,不使对骨干造成横向压迫。钢板从18铬钛合金为材料。 二臂的一端各有一瓜子形加压钉孔,利用锥形螺钉进行加压,其余4孔使用一般骨螺钉。锥形加压螺钉长3.5~4厘米,螺距为2毫米,沟槽深1毫米,沟槽上壁与螺柱呈30。角,下壁与螺枉呈90。用,使伺防止拔钉的作用。 使用方法如图10,将骨折端整复后,把梯形钢板安放于股骨前、外侧,先在骨折近端将二臂用螺钉固定,再用锥形螺钉自瓜子形钉孔的尖端旋入,如此随螺钉的前进,钢板乃被迫向下滑动,骨折远端亦即随之上移,于是骨折端间产生了纵轴压缩力,同时旋入短臂的锥形螺钉。二锥形螺钉自二瓜子形钉孔同时旋紧、骨折面乃均匀靠拢,全面相接。然后旋入其余螺钉。其余螺钉可稍短,仅透过一层骨皮质,亦可较长,使斜向穿过对面骨皮质。 加压螺钉因呈锥形,故钻孔时先用一较粗钻头,至穿透第一层骨皮质后,即换一较细钻头。 瓜子形钉孔长1.5厘米,钢板滑动距离可达l厘米,足可消灭骨折端间的间隙,并产生足够的压缩力。 任何一个钢体,在运动力学上都有六个运动自由度,即X、Y、Z三个方向的移位自由度和围绕x轴、Y轴和Z轴的三个旋转自由度。以股骨干骨折、用普通长钢板内固定运动力学中的三个转动自由度来说.围绕X轴的转动可以产生最大的拔钉作用。 梯形钢板因有二臂,其置放予股骨干较内侧的一臂,有抵抗拔钉的作用,故能有效地防止了拔钉现象。并因二臂用横梁连成一体,作用于钢板任何一点之力,皆经过横梁竖板,传导于整体的每个部分,故也减少了钢板弯曲和折断。 有些学者认为,加压内固定可使骨折获得“一期愈合”,但尚在争论中。我们认为无论加压如何适当,骨外膜下新生骨,自不会受到抑制,而照常生长,且此种由骨外膜所形成的外骨痂,在加压内固定中,对骨折的坚因愈合,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梯形钢板加压内固定的病例中,外骨痂形成,显然较牵引或夹板等使肢体长期制动治疗者为多,因此,认为早期下床运动,促进了全身和局部的血循环,患肢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所发出的机械性刺激,也加速了骨外膜细胞的分化。这些都可能是使外骨痂生长异常丰富的原因。 梯形钢板不但适用于横断骨折,且因有横梁竖臂互相环抱,亦适用于斜形.螺旋形,甚至轻度粉碎形骨折。因不用外固定,术后3~7天即可下地,虽不能肯定是否缩短了骨愈合时间,但早期活动,避免了患者长期卧床之苦,减轻了肌肉的萎缩和关节的僵直,并可能因早期较强肌肉的收缩,刺激了外骨痂的形成。 对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一般公认应采用闭合性疗法、我们对股骨干闭合性骨折常规是采用骨牵引治疗,只在不得已时才进行手术。但近来,对新鲜股骨干骨折有的也采用了梯形钢板加压内固定。 梯形钢板的缺点是:①两臂的螺钉须各由骨干的一侧旋入,故操作较有不便,取钉时亦同样有些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是将切口稍稍延长,②梯形钢板术中需要剥离较多的骨膜,好在未影响骨折的愈合。 3.股骨干骨折晚期合并症的处理(1)陈旧性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应行切开复位,植骨和内固定。 (2)股骨干骨折后成角畸形愈合,多由于骨痂生长不多即过早取除骨牵引,或过早持重下地所造成,如成人成角超过15。,儿童超过30。,伤后3~4个月,骨折虽已愈合,但不太坚固,可在麻醉下行折骨术。愈合坚固,手法不能折断时,可用凿骨术。术后采用骨牵引。临近关节的骨折,畸形愈合时间超过4个月者,应采取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 股骨干骨折在骨牵引过程中,由于观察不及时,而未能及时进行床旁X线检查或调整重量,可引起过度牵引,是较常见的晚期合并症。 (3)股骨干骨折后再骨折:股骨干骨折愈合后再骨折,临床上常可遇到。可采取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或骨牵引及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
Relatedarticles・常见的创伤外科・常见的创伤外科・常见的创伤外科・胸部外伤・关节镜手术适应症・创伤性窒息的各种症状・骨外伤病人心理指导Recommendedarticles・用事实说话--股骨头坏死的数字・汤逢辰教授谈腰椎病的治疗新法・“四联通痹疗法”治疗二十多年・揭开“椎间盘”疼痛的秘密・引起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小贝脚踝受伤米兰又损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