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actinomycosis拚音FANGXIANJUNBING别名西医疾病分类代码感染性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放线菌病系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由人型、牛型或其他类型放线菌引起,沿结缔组织蔓延,流出带有颗粒的脓液。中医释名西医病因放线菌是一类单细胞有分支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见于土壤中。厌氧生长,多数腐生,少数寄生,极少数可引起人的感染。本病致病菌为以色列放线菌和牛型放线菌。为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常存在于口腔,尤龋齿、牙垢及扁桃体内。常由外伤、拔牙或其他原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进入机体,产生致病作用,故属内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本病大多沿结缔组织向周围蔓延,和其他细菌混合感染是放线菌致病的重要辅因。常见的伴发细菌为梭形杆菌、厌氧链球菌等。中医病因季节地区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人群男性较多,平均年龄在20-45岁之间。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症状依损害累及部位而异,主要见于下面三个部位:①面颈部放线菌病:约占半数以上。发病诱因可为牙槽脓肿、龋齿、拔牙后牙槽损伤等。侵入门户多为口腔粘膜、牙龈、唾液腺开口等。常见于面颈部特别是下颌角处。开始为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其上皮肤粘连、变红或红紫色。开始为板状硬结,不久软化形成脓肿。脓肿破裂,形成瘘管,排出脓液。脓液中和瘘管壁含硫磺色颗粒。瘘管可长期存在,时愈时开。留下萎缩性瘢痕。病灶可波及上腭、下腭及颜面、颈部。邻近骨骼受累时产生骨髓炎、骨膜炎等。②胸部放线菌病:多由吸入存在于牙齿及扁桃体处放线菌颗粒所致。常见于肺门区和肺下叶,全身表现可有体重减轻、无力、贫血、发热、盗汗、咳嗽、胸痛、粘性脓血痰、呼吸困难等,极似肺结核。可由肺部波及至邻近脏器,如纵隔、食管、膈肌、心脏、肋骨及腹部等。胸膜常广泛粘连,并在胸壁形成瘘管,排出带硫磺颗粒的脓液。③腹部放线菌病:多因吞咽口腔内放线菌颗粒所致,或由胸部或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在消化道粘膜下产生结节并软化溃破,形成溃疡,逐渐融合扩大,常伴其他细菌感染。回盲部为好发部位,局部形成肿块,类似肠结核或慢性阑尾炎。回盲瓣部形成溃疡以及形成狭窄可造成功能障碍。向上可延及肝脏,穿过膈肌进入胸部,向后可侵犯腰椎或引起腰肌脓肿。肠内病变可误诊为恶性肿瘤。当腹部放线菌病粘着邻近脏器或腹壁时可形成瘘管,排出带颗粒的脓液。一般临床症状为局部疼痛、体重下降、恶寒发热、盗汗、呕吐、黄疸等。触到肿物须与回盲部结核、肿瘤、慢性阑尾炎相鉴别。④骨放线菌病:因该菌对所有组织均有明显的溶解作用,故发生液化坏死。颈面部病变约占1/2,可累及下颌骨,胸部病变侵犯肋骨及胸椎,回盲部病变侵犯骨盆及腰椎,骨的病变先自骨膜开始,进而侵犯骨皮质,最后进入骨髓腔。无原发性关节病变。
骨病灶表现为破坏或增生的炎性病变,但在下颌骨有明显的骨破坏而无新骨形成。一般无死骨形成。在脊柱,由于新骨形成较多,虽椎体破坏广泛及严重,但很少塌陷。椎间盘较少被侵犯,但常累及椎体附件及肋骨头,故可与结核相区别。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真菌检查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血脓、痰、尿、活体及尸体材料中寻找硫磺色颗粒。若脓液粘稠,可用消毒生理盐水稀释后倾去上清液,在沉渣中寻找。如脓肿未破可用消毒注射针抽取,面颈部放线菌病应采取第一次切开引流样本;瘘孔病变处可用纱布引流条沾取滤过法收集。低倍镜下颗粒为圆形或弯盘形。中央色较淡,边缘透明,发亮,肥大成棒状,排列成放射状,类似孢子称菌鞘。革兰染色油镜下见排列不规则、可长可短革兰阳性分支菌丝,无菌鞘,抗酸染色阴性。接种于厌氧的硫乙醇酸钠肉汤培养基上,37℃3-7d可见菌落生长。鉴定菌种可借生化反应辅助。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面颈部放线菌病应与瘰疬性皮肤结核鉴别。后者由淋巴结核发展而成。皮肤浸润不明显。结节溃破后,流出稀薄脓液,无硫磺颗粒,对青霉素无效。确诊取决于真菌学检查。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防治在于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拔牙后的感染。首选为青霉素制剂,磺胺制剂亦有效,疗程要长达3-6个凡以防复发。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林可霉素(洁霉素)。碘化钾、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也有效,但通常不单独使用必要时切开引流和去除死骨,以促进愈合。对局限性病变有时也可用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康复预防历史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