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骨血管瘤

骨血管瘤病合并混合型血管瘤1例 2005年第6卷第23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2009-12-05 www.39kf.com A +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2岁手术切除并植皮。生后1周发现左足背有一柔软的肤色隆起肿物。患儿2岁时,发现其双下肢长短不一,呈跛行。上述症状随身体发育而逐渐加重。目呕血及黑便史,无骨折史(足月顺产第一胎),家族中否认同类疾病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体检:一般情况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步态跛行。下肢测量:下肢全长(髂骨上棘至外踝)右侧68cm,左侧71cm。大腿周径(髌骨上10cm)右侧30.5cm,左侧30cm。皮肤科检查:左大腿伸侧有17cm×8cm紫红色斑块,不规则形,边缘清楚,略高出皮面,表面潮湿多汗,其上毳毛明显增多,皮下有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2×109/L,N0.55,L0.41,M0.03,E0.01,RBC 3.84×1012/L,HGB 123g/L,PLT 241×109/L。抗“O”400以内。血沉10mm/h,凝血三项正常,PPD阴性。双下肢X线摄片:骨盆欠对称,左侧股、胫腓骨较右侧变细长改变。左股骨远端骨骺内侧局限性密度减低,左腓骨中段囊性膨胀性改变,沿骨干长轴蔓延。左侧股、胫腓骨周围软组织内纵行不均性密度减低区,且肿胀改变,皮下脂肪层增厚。印象:符合骨血管瘤改变(左股、胫腓骨)。双下肢血管多普勒:左侧小隐静脉内径增宽,宽约6.6mm,管腔内充满低回声光团,探头加压管腔不消失,CDFI显示内未见血流信号,小隐静脉汇入静脉周围可见侧支静脉形成。双侧股部、股浅、股深、N静脉和大隐静脉管腔显示清楚,管腔对称,内为无回声,瓣膜显示清晰,关闭良好,控头加压后管腔消失,CDFI显示上述静脉血流通畅,充盈良好,呈自发性血流,挤压小腿及Valsalva试验,上述静脉未见返流。超声诊断:左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脊椎CT、MRI:系左下肢混合血管瘤术后,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左侧髋臼内陷,左侧股骨显示骨小梁稀疏,左股骨变细,从MRI示未见明显脊椎裂征象,未见脊膜膨出等异常征象,考虑左下肢血管瘤病变造成左下肢发育异常。组织病理:(左大腿部皮肤标本)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各层无异常,真皮浅层较多血管腔,真皮无异常,符合血管瘤病理改变。

  诊断:(1)骨血管瘤病。(2)混合型血管瘤。

  骨血管瘤是一性病变。文献报道它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2%[1]。以脊柱和颅骨为好发部位,发生在长骨者临床症状与发病部位和骨质破坏程度有关。在给该患者行左大腿皮损结节活检麻醉时,感觉进针阻力小,似进入囊腔,回抽见有新鲜血液,考虑为皮下血管丛,而且左足背还可扪及一海绵状血管瘤,说明患肢有“血管瘤样”皮肤改变,X线表现为软组织内纵行不均性密度减低区,肿胀改变,皮下脂肪层增厚,综上所述表明了本病例血管瘤不仅累及骨骼,还伴有皮肤软组织病变,是诊断骨血管瘤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该患者患肢鲜红斑痣及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诊断混合性血管瘤成立。患肢血管瘤可导致下肢小静脉丛血流缓慢,血液郁滞,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回流阻力增大,最终形成静脉曲张及血栓。因左下肢小隐静脉血栓的形成,及骨血管瘤致左下肢骨骼破坏,导致患者行走时感左下肢酸胀无力,呈跛行。骨血管瘤病需与非骨化纤维瘤、纤维异常增殖症等鉴别,根据临床及典型X线表现,且合并有皮肤、软组织血管瘤,可鉴别之。该病例有皮肤血管瘤表现,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毛细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为紫癜及出血、瘀点瘀斑,血小板减少,根据该患者无紫癜及出血、血小板计数正常,可排除此综合征。bluerubberblebnevus,又名蓝色橡皮球样痣,它可引起肠道慢性出血而产生贫血,而该患者无贫血貌,血常规正常,亦可排除。Klippel-Trenauney-Weber综合征,又名骨肥大静脉曲张性痣,主要有单侧分布血管瘤,静脉曲张,患肢肥大,根据X线征象及患肢细长等表现可排除。Maffucci综合征,又名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征,出生时正常,儿童期出现骨及软骨发育不良和骨化不全,通常无疼痛,易骨折,据该患者出生时即有血管瘤表现,无骨折病史及典型X线表现可排除此综合征。骨血管瘤病无症状者可不需治疗,有症状者可予以手术切除,以免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楼跃,夏榕,唐凯.小儿长骨血管瘤五例.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5,16:292.

  (编辑:守中)

  作者单位:400035重庆,重庆通信学院门诊部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