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部位:全身
昏迷科室: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脑外科,肝胆外科,烧伤科,妇科,产科,中医科,内科,妇产科,传染科,肝病,中西医结合科,疼痛专科,急诊科。昏迷相关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梅毒性心血管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昏迷概述: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1、浅昏迷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2、深昏迷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昏迷病因:1、昏迷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脑肿瘤、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及脑疝等;
2、昏迷伴有脑膜刺激征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全身感染引起的虚性脑膜炎,脑出血、脑外伤等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肿瘤、脑脓肿、脑炎等侵及蛛网膜下腔,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高颅压等。
3、全身疾病导致的昏迷
见于严重感染及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等。
(1)感染性疾病:a、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脑膜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脑炎型流行性感冒等;b、立克次感染;c、寄生虫感染:如脑型疟疾、急性脑型血吸虫病、弥漫性脑囊虫病等;d、感染中毒性脑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e、螺旋体感染,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自发性低血糖、慢性肾衰竭、肝性昏迷、肺性脑病、心脑综合征、胰腺病脑病、甲状腺危象、垂体性昏迷、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妊娠中毒症、严重输血反应、输液反应等。
(3)电解质紊乱如低氯血性碱中毒、高氯血性碱中毒、稀释性低纳血症。
(4)其他白血病脑病、癫痫持续状态、窒息、循环骤停等。
4、急性中毒导致的昏迷
(1)气体类中毒一氧化碳、硫化氢、苯、苯胺、丁二烯、二硫化碳等中毒;
(2)农药类中毒急性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汞、氯化苦、磷化锌、硫酸亚铊等中毒;
(3)药物类中毒巴比妥类、地西泮、异烟肼、氯丙嗪、苯妥英钠、吗啡类、颠茄类、酒精等中毒;
(4)植物类中毒苦杏仁、棉籽、毒蘑菇、钩吻、苍耳子、白果等中毒;
(5)动物类中毒毒蛇咬伤、蜂蜇伤等中毒;
(6)物理因素导致的昏迷急性中暑、溺水、触电、高山性昏迷、放射性脑病等。导致昏迷的常见疾病
1、脑血管病
(1)脑梗死:具有脑梗死危检因素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病情于1-3d内达高峰,其疝状和体征可归纳为某一脑动脉供血区的脑功能缺损。多无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CSF正常,头颅CT帮助确诊。
(2)脑栓塞:突然起病是其主要特征,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多属完全卒中,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比脑出血短。
(3)脑出血:多发于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等定位体症,可并有脑膜刺激征。CT早期即可发现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穿破入脑室等。
(4)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突然用力、精神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急骤起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可伴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或有神经系统定位征(多因血管痉挛所致),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腰穿呈均匀一致血性CSF为本病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头颅CT大多可显示局限的血液,部分患者能为出血部位及病因提供线索。
(5)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出血部位不同,症状各异,主要表现是出生后即出现不安,脑性尖叫,或惊厥等兴奋症状,严重者很快进入抑制状态,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或消失、拒乳、呼吸不规则、暂停等。诊断依据病史有胎儿窘迫,产伤难产史。临床表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神经系统表现。头颅超声检查或CT检查是确诊可靠依据。
轻型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困难的,此时,应进行腰穿或CT检查。对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庆与颅内大血管(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相鉴别,两者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两者鉴别很重要。
2、肝性昏迷
是晚期肝硬化最严重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尿毒症是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合并各种代谢产物的储留、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的失常等。
4、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疾病恶化时的严重症群,较多见于感染、各种应激或治疗131I早期。老年患者多见,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早防治。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主要诱因为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有时无明显诱因。
6、化脓性脑炎
是多种化脓性细菌、真菌、原虫等侵入脑实质引起的化脓性炎症,若未经积极有效治疗机体抵抗力低下可迅速扩展成为弥漫性化脓性大脑炎。
7、单纯癌疹病毒性脑炎
是由单纯痛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在病毒性脑炎中较常见。
8、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西部地区,经蚊或其他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好发于儿童。
9、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临床表现较复杂,有多种临床类型,以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最为严重。
10、脑型疟疾
疟疾是疟疾原虫寄生在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11、巴比要类酸中毒
巴比妥酸多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显弱酸性。吸收后在多脏器中分布不均,以肝、肾、脑中含量较高,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对整个大脑皮质产生了弥漫性抑制。小剂量出现催眠和较弱的镇静作用;稍大剂量可直接抑制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衰竭,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休克。
12、抗胆碱类药物中毒
常用于临床的有阿托品、颠茄、曼陀罗、莨菪等,是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迅速。
13、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是由于吃了含有亚硝酸盐类植物引起化学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突出表现为皮肤部膜呈青紫色及其他缺氧症状。因与肠源性有关,又叫肠源性紫绀症。
14、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中毒、以农药中毒多见,农药大多数属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常用的高毒性有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中等毒性有敌敌畏、敌百虫、乐果;低毒性有马拉硫磷(4049)、杀螟松。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误服、自服或污染食物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极易引起昏迷。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衰竭,汗腺功能障碍和(或)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所致的一组急性疾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等三种类型。
16、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它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炼钢、炼焦、化工生产、采矿爆破、消防人员救火及冬季门窗密闭用火炉取暖等都容易接触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浓度超过30mg/m3时,就能发生中毒。
17、酒精中毒
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受过量酒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开始作用于大脑,以后逐渐作用于延髓和脊髓,出现运动及精神、神经失常,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中枢麻痹。
昏迷预防:>>>>>>>>>>更多针对老年人昏迷信息请参考以下内容<<<<<<<<<<
春节用餐莫忘科学保健新华网2009-02-01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