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汗管瘤

关于汗管瘤

2009-12-04 blog.sina.com.cn A +




在临床中,不时遇到的又一个常见问题,是眶周的汗管瘤。



眶周汗管瘤是皮肤科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也就是人们常说或常听到的“眼睛周围的像是脂肪球似的小点点。”



一些患者因眼周的皮肤问题就诊皮肤科,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为“汗管瘤”。



然后,情况类似的患者一传十,十传百,都会给自己诊断:“我是得了汗管瘤”。



其实,大不然。



在这个已经完成自我诊断的人群中,可能会有约55%~65%的人得的并不是汗管瘤,而是:白头粉刺!



汗管瘤是良性的外泌性汗腺肿瘤,目前一种说法是“汗管瘤是由于肝脂肪代谢异常的产物”。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影响。


汗管瘤通常为小点状、质韧、成群分布、淡黄色或皮肤本色的半透明丘疹,多发于眶周区。
根据患者每天对着镜子自我观察的结果,真正的汗管瘤里面是类似“脂肪”或“肉样”组织,也就是说,即使挑破表皮也挤不出来。



而另外一些患者,尽管部位相同,点点的外观相似,但是细看会发现,自己的点点的质地很坚硬,好像是结石一般,颜色也像白灰似的,好像“白垩白”。这种点点,实际上是典型的白头粉刺,只要小心地划破表皮,轻轻地,就能挤出来像圆珠笔笔尖上的滚珠一样的东西。很好治吧?



而对于真正的汗管瘤,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一直以来,眶周汗管瘤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经验不足的医生,即使采用最新的治疗方法,效果也不会太明显。目前,汗管瘤的治疗包括二氧化碳激光、皮肤磨削术、手术切除、化学剥脱法以及逐渐“上市”的电外科方法。



我个人喜欢的,又可以说比较体会深刻的,是电外科治疗方法。


电外科治疗汗管瘤直到现在还没有被大多数医生详细探究并引起普遍重视,但是从近7年的临床实践来看,这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没有后遗症。



使用类似低压电凝的高频电针,采用“皮肤雕刻”的技巧,削平局部的隆起,并根据经验进行适当的“矫枉过正”,同时形成一个非常细小的创面,等到1~2天后皮肤自行愈合以后,即会“平复如初”,一次治疗,就会完成整体进程的70%以上;而且,如果医患双方都有二次治疗的愿望,还可以在4~5个月之后,再做一次同样的处理,满意率会更高的。



根据后期的随访结果:70%以上的患者都对自己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因为,经过1~2次的治疗,他们80%以上的汗管瘤都得到清除;如再经过将近一年的皮肤自我修护,连处理过的痕迹都会逐渐淡化到基本看不出来。



希望有更多的医生对汗管瘤的电治疗技术多加以关注和研究。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