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颌骨造釉细胞瘤

复发性造釉细胞瘤回顾性研究

2009-12-04 www.kq88.com A +

复发性造釉细胞瘤回顾性研究

作者:杨威 田卫东 李声伟 文章来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7-1317:52:53       【博客】【论坛】【投稿】【打印】【关闭】

摘 要:目的 了解造釉细胞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颌骨内复发性造釉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放射线表现为单囊、术前诊断为“囊肿”、保守的手术方法与造釉细胞瘤的复发有关。结论 术前明确临床分类和病理分型是降低复发率、保持功能完整的关键。关键词:造釉细胞瘤  复发  病案回顾

  所有病例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78~1998年收治的住院病员。病例入选条件为:①颌骨内病损、经病理证实为造釉细胞瘤;②经手术治疗;③病历资料完整;④随访5年以上。复全部病案及X光片,用MicrosoftVisualFoxpro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例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经随访5年以上无复发的病例。

  1.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条件者117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5例,男女比1∶0.89;年龄最大70岁,最小11岁,平均年龄29.36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3.57年。随访情况:回信89例,复诊28例;随访年限最长22年,最短5年,平均11.23年。  117例中,复发23例,总复发率19.66%;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男女比1∶0.77;年龄最大59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1.74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3.20年。复发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平均复发病程4.27年。  2.X线表现与复发:  共复习X线片112例,按部位、大小、形状(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分房(单房/多房)、边界(清楚/不清楚)、钙化(有/无)、牙根吸收(有/无)、埋伏牙(有/无)共计八项进行分析,发现与复发有关的X线表现仅有“分房”一项(表1)。

表1 X线表现与复发X线表现复  发合  计复发率(%)有无囊肿11203134.48多房12698114.81合计238911220.54  x2=5.78  P<0.05  3.术前诊断与复发:  将术前诊断按囊肿、包块或待诊、造釉细胞瘤分为三类(表2)。表2 术前诊断与复发

术前诊断复  发复发率(%)P值有无囊肿131252.00<0.05包块或待诊32013.04>0.05造釉细胞瘤76210.14>0.05合  计239419.66

  4.治疗方法与复发:  根据手术特点,将造釉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分为两组,其中保守组包括:囊肿刮治术、开窗术和肿块摘除术,根治组包括:上颌骨全切、次全切、下颌骨全切、部分切除及箱状切除术(表3)。表3 治疗方法与复发

治疗方法复  发合  计复发率(%)有无保守17112860.71根治683896.74合计239411719.66

  x2=39.28  P<0.05

 5.复发性造釉细胞瘤的再治疗:  23例复发性造釉细胞瘤中,行扩大的上颌骨切除术1例;下颌骨切除术16例;2例行再次刮治术,其中1例于二次手术的1年后再次复发;4例未做再治疗。由于病例数太少及随访年限不足,未进行统计学分析。

  1.造釉细胞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型:  根据1992年WHO关于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的定义,造釉细胞瘤为良性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多形性肿瘤,由呈滤泡样或丛状增生的牙源性上皮构成,间质为纤维组织,组织学上主要分为滤泡型和丛状型;多数由残留在颌骨内的牙源性上皮而来;好发于30~50岁,X光像上表现多样,典型的图象为骨的多房性破坏,但也可有单房性造釉细胞瘤;虽然造釉细胞瘤的组织学表现多样,但其临床行为与组织学类型无一定相关联系〔2〕。因此,现代病理学家根据造釉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三型:(1)外周型(Peripheral),(2)单囊型(unicystic),(3)多囊或实体型(multicysticorsolid)〔2、3〕。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责任编辑:姚红祥 

上篇文章:造釉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下篇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