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症是尿道粘膜皱襞肥大、粘连或发育异常,突入尿道腔内,所致的尿流排出障碍性疾病。 后尿道瓣膜症在婴儿和新生儿是最常见的尿道梗阻疾病。此病仅发生于男性患儿,瓣膜通常位于前列腺尿道的远端,瓣膜为粘膜皱摺形成,外形像一层很薄的膜。排尿时,瓣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 今天男科专家们就来介绍一下后尿道瓣膜症的治疗方法。 ①VUR 继发性VUR在电灼瓣膜后有1/3自行消失;1/3在给预防量抗生素的治疗下可控制感染;另1/3反流无改善,并伴反复尿路感染。而尿动力检查,对了解膀胱功能很重要。因为膀胱功能不良导致的膀胱内压增高,残余尿量增多,也是VUR不能消失的因素。手术时机应在电灼瓣膜后6个月以上,待膀胱及输尿管条件改善后。本组共做抗反流术16例。对个别不能控制的尿路感染病例可做输尿管皮肤造口引流尿液。对于单侧严重VUR,可能因肾发育不良,分肾功能低于10%,如对侧肾功能较好可考虑做肾切除,本组共做5侧。单侧重度VUR、肾发育不良,而对侧肾脏正常者预后好。这是因为一侧积水的肾脏、输尿管容纳了大量尿液,缓解了对侧肾脏的压力,保护了肾功能。 ②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当瓣膜已切除,下尿路引流通畅后仍有严重的尿路感染,IVU显示肾、输尿管积水,无VUR,经过尿动力检查排除膀胱功能异常,可行肾穿刺造影以确诊有无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也可用利尿性肾核素扫描检查。北京儿童医院97例PUV(1984~1994年)中因泌尿系感染不易控制发现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儿5例(7根输尿管)。如膀胱条件不良,患儿一般情况差,应先做肾造瘘或输尿管皮肤造口,待患儿状况好转再做抗反流的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无论反流还是梗阻,在做输尿管再植术前,必须明确下尿路梗阻已解除,膀胱功能正常。 ③膀胱功能不良 根据尿动力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对膀胱低顺应性、逼尿肌收缩不稳定可用抗胆碱类药物治疗;对膀胱肌肉收缩不良、排尿时腹压增高,残余尿量增多可用清洁间歇导尿。对经过以上治疗无效,膀胱顺应性差,安全容量低者,可用肠道扩大膀胱以改善症状。如术后残余尿量少,就不用清洁间歇导尿。PUV患儿的膀胱功能不良随着年龄增长可好转,膀胱容量增大。尤其到青春期后很多患儿尿失禁好转甚至正常,本组中有3例尿失禁,到青春期后自愈。 后尿道瓣膜症一般出生即有明显的排尿困难症状,或有明显的尿潴留。后尿道瓣膜的男童常同时伴有逼尿肌反射亢进和膀胱顷应性明显减低,因此即使出生后很快行后尿道瓣膜切开术后,仍可出现尿失禁症状。
编者提示:如果您对健康有所怀疑,您可以直接咨询在线专家http://www.jhtj.com/plus/swt.php或拨打金华同济泌尿外科医院的热线电话:0579-82066188,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