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寰枢关节脱位

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107例临床观察

2009-12-04 qkzz.net A +

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107例临床观察推荐到首页 □ 《浙江临床医学》2009年第02期1/2页12作者单位:325500浙江省泰顺县卫生进修学校《解剖学》教研室

【关键词】牵引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半脱位

寰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常见,是引起颈源性头痛、眩晕的重要原因。1995年2月至2007年12月,作者共收治经x线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107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7例,其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17~62岁;病程4d~12年,平均3.6年。76例患者以一侧头痛为主,31例两侧头痛;26例头顶部疼痛,32例颞部疼痛,32例枕部疼痛,17例前额部疼痛。10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2例有猝倒史,部分患者伴有视物不清、耳鸣、恶心、心悸、失眠等症状。治疗前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一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体检:颈部僵硬,呈强迫体位,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颈部疼痛、眩晕加重。枕外隆突下至乳突后及枕下三角区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物,压痛并放射至头顶部及眼颞部。颈椎活动受限侧斜方肌、冈上肌紧张,有压痛。枢椎棘突偏移或一侧横突隆起。

1.2影像学检查107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寰枢椎张口位片,片示:上段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寰齿间隙不对称,寰枢关节间隙左右宽度不等,棘突偏歪,诊断为寰枢关节旋转型半脱位;部分患者寰齿间隙不对称,枢椎椎体向一侧移位,该椎体外缘超出侧块外缘,诊断为寰枢关节侧方型半脱位。所有患者同时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1.3治疗方法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1次/d,连续10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少数3个疗程。治疗后均经x线复查并随访6个月以上。颈椎牵引:患者坐位枕颌带牵引,头略前倾,重量10kg,15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手法整复方法有二种。(1)棘突按压整复法:患者卧位,双手重迭,前额置于手背上,医生双手拇指自第1颈椎双侧横突始逐节向下触摸,比较二侧是否对称,如发现枢椎左侧横突隆起,且触及该椎棘突向右偏歪者,为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在比对x线片所见无误后,嘱患者头转向右侧,颈下垫枕,术者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小鱼际侧缘置于枢椎棘突尖端右侧,逐渐向下按压(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按压时间每次20~30s,然后再检查横突、棘突位置,判断有无复位迹象,如未复位可重复按压一次。(2)横突按压法:如为侧方半脱位者,仍以枢椎向右侧移位为例,患者体位同上,术者以左手小鱼际侧缘置于患者枢椎右侧横突前后结节上,向下并略向前逐渐按压(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次20~30s,也可重复按压一次。在手法整复过程中,术者忌用蛮力盲目操作,也不能过分强调复位响声,对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要谨慎操作,最后,患者端坐,术者以滚、按、拿、揉和“干洗头”等推拿手法放松头枕颈肩部肌肉,结束操作,全过程约20min。

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颈部屈伸旋转功能恢复正常,头痛、眩晕症状消失,tcd数值正常,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寰枢关节间隙对称,齿状突居中无偏移。显效:头痛、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但疲劳后偶有短暂性头痛,休息后恢复正常,寰枢关节间隙基本对称,tcd正常。好转: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对日常生活无影响,x线征象有改善。无效:症状和x线表现无改善。

治疗后经6个月随访和x线摄片复查,痊愈79例(占73.83%),显效22例(占20.56%),好转6例(占5.61%),无效0例。

3.1寰枢椎的解剖特点寰枢椎位置重要,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寰枢与上3对颈神经、椎动脉、交感神经,以及副神经的脊神经根和颈段脊髓关系密切,同时,寰枢关节是颈椎体间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1],稍有外力作用或颈部肌肉不协调即可导致位移,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椎骨的横突和棘突在脊柱的后柱上三“突”鼎立,为有选择性地按压棘突或横突以整复移位的椎骨提供了解剖结构基础,寰椎横突长而枢椎棘突大,是本病手法整复治疗重要的体表标志和着力点。

3.2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多由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及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2]。但本组患者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检和x线资料分析,没有提供与上述因素直接相关的证据,似乎支持由长期单一姿势如低头工作、睡姿不良或用枕不当等因素所引起。头部屈曲,齿状突对横韧带产生“剪力”,久而久之可使该韧带受挤压牵拉损伤而致关节囊松驰发生本病;低枕或无枕侧卧的睡眠姿势使颈段脊柱的凹侧缺乏支撑,凸侧呈拱形,颈肌收缩不均衡而易致劳损,与此同时寰枢关节在冠状轴上作极限移动,导致关节囊松驰而发生本病;扭头转颈的俯卧位睡姿更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总而言之,寰枢关节半脱位损伤机制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3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颈椎x线平片是本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以关节移位为主要的x线表现特征,对确诊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x线平片为优化整复手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病理形态学基础,也为复查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在张口位片上,可以把本病分为旋转型移位和侧方型移位二型,准确的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直接关系到手法按压的部位、方向、角度乃至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手法整复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x线检查固然重要,因为籍此可以排除诸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骨折以及炎症等不宜作手法整复的病变,但仍然不能取代缜密的临床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

3.4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本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寰枢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消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在实施治疗时,应根据分型特点结合解剖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准确选择安全、有效、简便的操作手法,达到整复的目的。棘突按压整复法:此法是针对寰枢关节旋转型半脱位的手法,患者取卧位,消除了头颅重量对颈段脊柱的载荷;按压偏歪棘突尖端,使枢椎产生与原来方向相反的轴向旋转运动,以达到复位目的。此法按压的力量完全在术者掌控之中,安全、可靠,整个操作过程都在医患双方密切的交流和配合之中完成,消除了患者对手法整复治疗的疑虑和恐惧,避免了坐位旋转复位手法的风险性,同时也减轻医者的体能消耗。横突按压复位法:它是在冠状轴上逆向直接按压侧方移位的枢椎横突结节,以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关系,是寰枢关节侧方型半脱位手法整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颈椎牵引也适用本病的治疗,牵引可解除颈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开重迭的小关节或被嵌顿的关节滑膜[3],伸张扭曲的椎动脉。牵引与手法整复配合运用,二者相得益彰,可以提高疗效,增进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3.5整复治疗后患者的注意事项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很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疗效不易巩固,究其原因多与其维持原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对治疗复位后的患者,应针对病因嘱其注意:(1)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键盘、转头看电视及俯卧位睡姿等;(2)睡眠用枕高度和硬度要适宜,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使脊柱与床保持平行,要注意垫颈;(3)保持颈枕部肌肉的功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常见病,病因和临床症状复杂,颈椎x线平片对确诊有决定性意义,准确的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本病,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无风险性,患者容易接受,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1闫金玉,李恒彬,刘长路.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6例诊治与分析.颈腰痛杂志,2007,28(3):229.2郭亮,权正学.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颈腰痛杂志,2007,28(4):331.3杨克勤编.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39.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