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的流行病学与监测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学生处阅读:47发布:2009-1-1814:01:30评论0条我要评论↓
黄热病是一种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病例的报道。其流行模式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丛林型是原发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则由于人类活动从前者扩散而致。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一)传染源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媒介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三)易感人群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四)流行特征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本病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及疫苗接种。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黄热病,但我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广泛存在埃及伊蚊,且黄热病常与登革热和疟疾等病共存,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此外,应加强病人入境以及带毒伊蚊传入。 (一)加强国境卫生检疫黄热病作为3种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包括近期去过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对疑似病人应进行留验观察,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及货物,特别是进口的废旧物品如旧轮胎等必须采取必要的灭蚊措施。 (二)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应以消灭伊蚊孳生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室内除采用常规防蚊方法外,尚可用甲醚菊脂气雾剂或苯醚菊脂乳剂喷洒。 (三)预防接种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10年内有效。
阅读说明:若本页内容实际宽度超出638px,请单击此处查看隐藏部分。【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复制本页共享msn或qq等好友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