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黄热病

黄热病

2009-12-04 www.clinixoft.com A +

黄热病

黄热病YellowfeverYellowfeverA95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黄热病(yellowfever)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和蛋白尿等。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为急性过程的高热、黄疸(可能无黄疸)、蛋白尿及出血。1648年墨西哥的尤卡坦(Yucatan)城首次记载了本病,是最先被发现的一种人类病毒性出血热。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南纬100至北纬150之间和美洲南北纬150之间。1950年以来,在非洲发生过本病的国家有: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利比亚、布基纳法索马里、加纳、多哥、尼日利亚、中非、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苏丹、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在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及阿根廷等国家也有发生。我国尚未发现本病,但加强国境检疫,防止传入是十分必要的。原有数据库资料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蛋白尿等。潜伏期3-7天。人仅在林区受染,患者以成年男子为多。人与人间的传播主要在城市,城市型以儿童发病占多数。陈为民:《人兽共患病》黄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即虫媒病毒B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加面体的球形颗粒,直径40~60nm,为单一血清型。黄热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目前常用的有Asibi株及其衍生株,法国嗜神经株(Frenchneuotropicstrain,FNV)等。黄热病毒在基因组序列水平分为5个基因型(3个为非洲型、2个为南美型)。基因组全长10862个核苷酸,包含一个短的5'(118个核苷酸)和3'端(511个核苷酸)非编码区(UTR)及一个5'端帽子结构。在感染细胞中,RNA是病毒用来合成聚蛋白前体的mRNA和转录基因组RNA;通常是在翻译后期,但也有可能在前期,由合成的聚蛋白前体裂解产生10个病毒特异性多肽。其基因组包含1个单一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共10233个核苷酸,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前3种为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它们由基因组5'端的前1/4区域编码,并与病毒RNA分子一起构成病毒颗粒。E蛋白具有几个重要的功能,如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膜融合活性和病毒组装等。同时,它也是一个主要的病毒抗原,负责诱导抗体的产生和保护性免疫。作为黄热病毒致病性的一个基因编码决定簇,在E蛋白上,免疫抗原表位位点的获得和野生型抗原位点的缺失都直接关系到黄热病毒的减毒过程。巴斯德研究所应用核苷酸重组分析揭示出病毒的遗传变异。用此法表明相同的地理区域内病毒变异相当缓慢,在距离远的地理区域内病毒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型。应用此法有可能证明流行输入的病毒的来源。各种灵长类动物对本病毒均易感。将病毒接种子鸡胚、小鼠脑内、乳鼠腹腔、豚鼠脑内等均能致病。病毒可在多种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细胞内生长。鸡胚、鼠胚、人羊膜细胞、KB细胞、Hela细胞等常用于病毒的培养。本病毒可被脱氧胆酸钠和氯仿、乙醚等脂溶剂破坏;不耐热,60℃10min可灭活。干燥的黄热病毒活疫苗株在37℃孵育2周,其活力丧失90%。但在50%甘油中可保存数月。低温(-70℃)、pH7.0的7.5%牛白蛋白以及全血清或含血清50%甚至更低浓度的培养基中可保存十多年。在pH7.0或再高些的培养基中病毒的传染性及血凝效价保存得更好些。最好的保存方法是冰冻真空干燥,然后放在4℃保存。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可以存活很多年。在没有蛋白质或低蛋白质的基质中病毒不稳定。黄热病毒在室温下容易死亡。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近期到过流行区如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二)流行季节一般为3~4月份,并被蚊虫叮咬者。(三)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分为城市型及丛林型。两型的病原和临床特征没有区别,只是流行病学特点不同。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人感染后3~6d出现症状并产生病毒血症,持续4~5d。此期间媒介蚊若吸血,可被感染;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是被感染的动物,血清学调查发现,病毒在猴中传播很广泛。(一)传染源:1.病人:各型病人都有传染性。2.动物传染源:在非洲及美洲热带森林里繁殖的灵长类动物是丛林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例如红吼猴、婴猴属、松鼠猴、叶猴、蛛猴、绒毛猴、卷尾猴、绒猴及绿猴。非灵长类动物易感者有袋鼠、食蚊兽、树獭、刺鼠、犰狳、豪猪、天竺鼠及一些小鼠、猬、Ⅱ鹄嗟幕泼稹⒂形补稹⑷欠约澳龀堇嗟steatolmysopimus等。(二)传播媒介:在自然条件下本病经蚊虫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吸入气溶胶而感染。1.城市型黄热病:在美洲和非洲,埃及伊蚊(Ae.aegypti)是城市型黄热病主要的传播媒介。1911年Carroll用埃及伊蚊吸黄热病人血后再叮咬自己引起黄热病,从而证明埃及伊蚊可以传播本病。蚊被感染后可终生携带高浓度的病毒,再吸有抗体的血也不能清除蚊体内的病毒。而同时吸有抗体的血及病毒可使蚊不被感染。猴黄热病末期的血中有病毒及抗体,以其血注射易感的猴还能分离到病毒,但用以饲喂蚊时,蚊不被感染。我国南方沿海(福建、广东)有埃及伊蚊存在,它孳生于盛水用具内的雨水或其他清水中。虽然我国及亚洲未报道过黄热病流行,仍应警惕本病传入的可能性。2.丛林型黄热病:其媒介蚊有吸蚊、非洲伊蚊、白点伊蚊、辛浦森伊蚊、泰氏伊蚊等十多种蚊。(1)美洲:1938年首次在吸蚊中分离到黄热病毒,从而证实此属蚊可以传播黄热病。它吸血时间主要为中午。haemagogusspegazzinii在南美分布很广,整个巴西,南到阿根廷,北到特立尼达。在巴西西北部主要由haemagogusSpngazziniifalco代替H.spesazzinii,它们叮咬猴,在猴间传播本病。这种蚊也可咬人,使人发生丛林黄热病。伊蚊属的其他蚊(如Ae.leucoceldenus)及Sabethes属蚊也可在猴间作为传播媒介。(2)非洲:在非洲森林中由伊蚊属的非洲伊蚊(Ae.Africanus)、辛浦森伊蚊等传播。在草原上,Ae.luteocophalus、Ae.vittatus、Ae.metallicus及Ae.taylori等也可能在由猴到人及由人到人之间传播黄热病毒。至今在美洲、非洲发现至少有7属蚊(即aedes,haemagogus,taeniorhynchus,mansonia,eretmopodites,culex,trichoprosopan)30余种(亚种)可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蚊虫叮咬传播黄热病。从自然界捕获的蚊能分离到黄热病毒的至少已有10多种蚊。(3)经卵传递:近年来发现埃及伊蚊可经卵将黄热病毒传至下代。从Ae.fureifer组的雄蚊分离到黄热病毒。(4)经蚊以外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在1970年的《化学和生物武器对健康的影响》的报告中指出,黄热病毒也能通过呼吸道感染而被用为生物战剂。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在非洲从现场收集到的蜱及其卵分离到黄热病毒。经卵传递支持“宿主媒介”的概念。(三)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灵长类的红吼猴、婴猴、松鼠猴、夜猴、蛛猴、绒毛猴以及袋鼠、食蚁兽、树獭、犰狳、豪猪、天竺鼠及一些小鼠、刺猾、蝙蝠、啮齿类的steatomysopimus等对本病毒也有易感性。未曾被感染或未预防接种的人对黄热病普遍易感。流行区有免疫力的母亲所产婴儿出生时血中即有抗体,有一定的被动免疫,但几个月内即丧失免疫力而成为易感。感染黄热病毒后第4~5病日即产生抗体,即或死亡病例也出现抗体。感染后免疫巩固、持久,中和抗体可维持终生,未发现再次感染者。接种疫苗后7~10d,血中即产生抗黄热病毒的中和抗体。经现场实验,接种后产生抗体的人可达91.2~98.9%,接种后免疫持续数年,6年后90%接种者尚有免疫力,7~12年时87.5%仍有免疫力。有人甚至认为96.2%接种者免疫力可维持12年。有些研究表明,黄热病疫苗免疫可持续30~35年,甚至终生。用免疫血清在感染前2~3d及感染后几小时内注射,有保护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四)流行特征:1.地理分布:历史上黄热病虽曾传播到欧洲南部及北美洲,但自20世纪以来,它仅局限于中、南美洲及非洲。1950年以来,在非洲约从南纬100至北纬150的范围内,在美洲约由南纬300至北纬150的范围内。一般可认为南北纬150之间是黄热病的地方性流行区。2.城市型黄热病的流行特征:在美洲,病毒循环方式以人-埃及伊蚊-人的形式存在,患者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别,开始呈散发,随着传染源的增加和媒介蚊的大量感染,在人群中呈暴发性流行,发病率非常高,具有家庭内灶性分布的特点。亚洲及我国南方沿海省份有埃及伊蚊存在,必须警惕黄热病沿航空交通传入的可能性。3.丛林型黄热病的流行特征:黄热病在美洲从巴拿马至阿根廷北部及在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里呈自然疫源性,主要在灵长类猴中传播,其传播方式为动物-蚊-人,丛林型黄热病因人类进入丛林而感染,几乎全部发生于成年男子,一般呈散发。自然疫源地内受到感染的猴进入森林边缘的居民点觅食时,就可能使居民点附近的蚊受感染。当这些蚊进入居民点叮咬人时可使人受感染。发病地点多在森林边缘的居民点中,各种年龄、性别的人均可被感染。在非洲及南美洲均仍有丛林型黄热病。当无免疫力的人进入自然疫源地森林工作时可受感染,此时患病者多为男性成人。当大量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自然疫源地后,就可能迅速暴发,甚至传播到城市,引起城市型黄热病。4.季节性:经埃及伊蚊传播的黄热病的季节性与埃及伊蚊的繁殖季节相符合。蚊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30℃。在南美及非洲,一般流行季节在1~4月份,这时雨多,温度高,湿度大,既利于埃及伊蚊孳生,又利于病毒在其体内繁殖。本病在赤道地区无季节性,赤道南北夏季为流行高峰,离赤道越远,季节性越明显。5.黄热病的流行趋势:据现有资料,17至19世纪它曾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近年来非洲的尼日利亚(1951~1954)、刚果和扎伊尔(1958)、苏丹(1959)、埃塞俄比亚(1959~1962和196)、塞内加尔(1965)曾流行黄热病;1969年在加纳、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多哥、马里同时暴发该病;1970年在喀麦隆、加纳、尼日利亚、多哥、赤道几内亚曾发生黄热病;1975年塞拉利昂发生流行。非洲在1990~1999年有11297个病例,其中死亡2648名。最严重的地区是尼日利亚,在1986~1994年发生了一系列的流行。同时,在喀麦隆、加纳、利比里亚、加蓬、塞内加尔、贝宁和肯尼亚也有流行的报道。2003年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非洲几内亚发生黄热病流行,已造成43人感染,其中24人死亡。1948~1957年在中洲美;1954年在特立尼达及多巴哥以及委内瑞拉;1967年在厄瓜多尔;1968~1974年在哥伦比亚;1975年在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有流行;1966年在阿根廷北部;1969~1970年在秘鲁均曾暴发黄热病。据报道,1990~1999年期间在南美洲共有1939个病例,其中死亡941名,疾病主要流行于亚马逊河流域及其邻近草原,秘鲁和玻利维亚最严重。亚洲虽未发生过本病的流行,但我国和非洲、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现代交通条件下有可能带入病人或离疫区未超过30d而带有媒介的蚊(埃及伊蚊)。我国南方有埃及伊蚊,因此,黄热病对我国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复制,数日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累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横纹肌等。以后病毒从血中消失,而在脾、骨髓、淋巴结等处仍可检出。病毒的强毒株常主要侵犯肝脏,并引起严重病变。黄热病的病理变化为病毒聚集于各器官组织,并在其中复制所引起。肝病变主要见于小叶中间带,肝细胞呈浊肿、点状凝固性坏死及嗜酸性透明变性,形成具相当特征性的康氏小体(Councilmanbody);严重肝病变可导致深度黄疸、各处出血、低血糖等。肾病变轻重不一,见于近曲小管,小管上皮浊肿、脱落或坏死,管腔充塞颗粒样碎屑。肾功能减退和尿毒症是由血容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引起。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偶有灶性出血,病变常累及窦房结和希氏束;临床上可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脑部偶见水肿及灶性出血,系继发于脑组织缺氧和乳酸血症等代谢改变,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所致,各脏器组织无炎症细胞浸润,此乃该病的特征之一。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凝血因子减少有关。原有数据库资料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主要累及肝、脾、肾、骨髓、淋巴结、横纹肌等。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黄热病毒感染后,5%~20%出现临床疾病,其余为隐性感染。潜伏期为3~7日,轻症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而不伴有黄疸和出血,持续数日后即恢复。重症一般可分为感染期、中毒期和恢复期3期。(一)感染期:起病急骤,伴有寒战,继以高热、剧烈头痛、全身疼痛、显著乏力、恶心、呕吐、便秘等。可有烦躁焦虑、颜面绯红、结膜充血。心(脉)率初与发热平行增速,以后渐转为相对缓脉。本期持续约3天,期末有轻度黄疸、蛋白尿等。(二)中毒期:一般开始于病程第4天,部分病例可有短暂(数小时至1天)的症状缓解期,体温稍降复升而呈马鞍型。本期仍有高热及心率减慢,黄疸加深,黄热病因此得名。本期突出症状为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和瘀斑及胃肠道、尿路或子宫出血等。心脏常扩大,心音变弱,血压偏低。严重患者可出现谵妄、昏迷、顽固呃逆、尿闭等,并伴有大量黑色呕吐物。本期持续3~4天,死亡大多发生于本期内。(三)恢复期:体温于病程7~8天下降至正常,症状和蛋白尿逐渐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甚至数月。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人的潜伏期通常为3~6d,偶有10~13d者,国际检疫规定按6d计算。人受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或仅表现l~2d的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轻微症状,血中可分离出病毒。部分病人可表现典型的黄热病型出血热。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将黄热病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及恶性型。轻型及极轻型在各次流行中均占一定比重。1.极轻型:此型仅有数小时至1~2d的发热。不用实验室方法不能确诊。2.轻型:此型病程持续2~3d。急性发作,有明显的畏寒、发热39℃以上、头痛、头昏、失眠、全身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眼结膜充血,面部、颈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和瘀斑,还有恶心、呕吐、鼻衄、约半数病人相对缓脉、轻度蛋白尿及轻度黄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中可分离出病毒。除在流行区或家中另有明显症状的病人以外,只能依靠实验室确诊。临床上仅能下“疑似”黄热病的诊断。3.重型:有典型症状,临床可以诊断。发热高,有明显的相对缓脉,严重的头痛、背痛、恶心、呕吐及明显的黄疸和蛋白尿,甚至有血尿及黑色呕吐物。发热持续5~7d。有一部分病人在病程3~4d后很快恢复,叫做顿挫型。4.恶型:具备所有典型临床症状。其中暴发型的病人通常在第3~4病日病死。恶型病人高热可达41℃以上。病程第3d即可发生黄疸、尿闭、大量出血,如黑粪、黑色呕吐物、鼻衄、血尿及紫癜等。神经系统症状显著,如呃逆、震颤、键跳动及谵妄等。5.重型和恶型有3个明显的临床期:(1)感染期:持续大约3~5d。此期血中通常有大量病毒。有的病人在第3~4病日死亡。大部分病人体温降低,症状明显好转进入缓解期。(2)缓解期:此期体温降到38℃以下,症状减轻,此期持续几小时至l~2d,病情再度恶化进入中毒期。有的病人经过此期即痊愈,有的病人此期不明显或无此期,直接进入下一期。(3)中毒期:此期体温再度上升,但热度比初热期低,症状加重,病人常见软腭出血、牙龈出血和胃出血,出现黄疸,也可发生皮肤瘀点、黑便、血尿、子宫出血等。由于心肌损害和大量出血,可致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血压下降,肾脏损害可发生少尿、尿闭,尿中有大量蛋白和管型,病人面色灰白、呕吐频繁,并有相对性缓脉。严重者出现昏迷、心率加快等。白细胞总数可降至1500~2500,中性粒细胞进一步减少,肝功能异常。一般持续3d左右,少数病人可长达两周。偶见并发化脓性腮腺炎、肺炎、心肌炎,但并发症较为少见。整个病程通常不超过10d。死亡多发生在第6~9病日。在第7~8d如体温下降至正常,即逐渐恢复,无后遗症。病人从发病前4h至发病后3d有传染性,偶尔在第5~7病日仍可分离到病毒。血中有病毒时即有传染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病死率可相差很大。如尼日利亚1984~1988年的黄热病逐年病死率为0%~82.8%,死亡多发生在5~9病日,10病日以后无合并症的黄热病病人很少死亡。轻型及极轻型病例几乎没有死亡。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的病死率可达30%~40%,流行区本地人病死率则常在5%以下。(二)动物: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可能对黄热病毒易感。非洲种类最有抵抗力,只有隐性或很轻的非致死的症状。有些有袋动物可发生病毒血症,但无临床症状。野生啮齿类和马类对实验感染有抗性。原有数据库资料所谓"典型黄热病"实际上是一种重症,可分为感染期和中毒期两期,起病常突然,伴寒战。(一)感染期:感染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严重头痛、背痛、腿痛、全身乏力、面部及结膜充血、舌尖及舌缘红绎、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便秘。周围白细胞减少。发病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起出现蛋白尿。(二)中毒期:中毒期内仍有高热及心率减慢,黄疸加深,"黄热病"因此得名。尿蛋白量增至3-5g/L,伴少尿。本期的突出症状为各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淤点或淤斑、胃肠道和子宫出血。呕吐物为黑色血性液体。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略减少。约经7-8天后热退,尿蛋白量逐渐消失,开始康复,不留后遗症。如中毒期内出现呃逆、呕鲜血、黑便、昏迷、谵妄、休克、无尿等者,乃预后恶劣之兆,患者常于7-9天内死亡。轻型病例多在感染期症状出现后不久迅速恢复。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重要并发症有休克、肠出血、心脏损害、多脏器功能减退以及DIC、细菌性肺炎、腮腺炎等。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减少。血清胆红素、ALT、AST等升高。病程第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5g/L。大便隐血常呈阳性。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正常。心电图可示ST-T波异常、PR和QT间期改变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黄疸病例。(二)取病程4日以内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脑内或传代的Vero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学进行鉴定。(三)血清免疫学试验:取急性期及发病后2~4周的恢复期血清应用ELISA、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中和试验检测病毒抗体。IgM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在发病后5、7天内出现,CF抗体在病后7~14天内出现。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诊为本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早期血清中的病毒抗原,有助早期诊断。原有数据库资料以起病3天内血液作组织细胞培养,可分离出病毒。血清免疫学试验有血凝抑制试验、补结试验、中和试验、放射免疫测定等。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本病在流行初期和轻型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典型临床症状也仅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一)临床诊断:流行初期和轻型病例的诊断比较困难,重型及恶型病例的诊断不难。无黄疸的病人数量比有黄疸的病人要多得多,根据症状一般只能诊断为可疑黄热病。在黄热病流行区遇到黄热病症状的病例,应想到黄热病的可能。在现代航空交通条件下,人们可在黄热病的一个潜伏期(6d)内到达世界上任何地点。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一个临床症状像黄热病的病人是在一个潜伏期内来自黄热病流行区的,就应该考虑到黄热病的诊断。(二)实验室诊断:1.分离病毒:取病人发病4d之内的血液或尸体组织,接种于猴、小鼠、乳鼠等动物或人的胚肾、Hela细胞、鼠胚、鸡胚等组织细胞,可分离出病毒。2.血清学试验:需取两份病人血清,第一份取得愈早愈好。用前后两份血清作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试验,比较效价增长情况,恢复期血清抗体增长4倍以上有意义,中和抗体特异性强,有较大的诊断意义。补体结合反应不如中和反应特异,但由于补体结合抗体存在时间较短,故可用以区别预防接种及自然感染,以及区别最近及过去的感染。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抗体与黄热病毒组其他病毒有交叉反应,特异性不强。3.快速诊断:Dakar巴斯德研究所等用新生小鼠脑内注射法、Ae.pseudoscutellaris细胞系(M0561)培养接种法、Toxothychitesbrevipalpis蚊胸内注射法以分离病毒。用ELISA方法检查这些标本中的黄热病抗原。细胞培养的优点为灵敏性高,可缩短3~6d。4.病理学检查:取一小片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肝充血肿大,病理切片肝细胞见有明显的玻璃状透明坏死,坏死细胞凝固为嗜伊红碎片,称为康斯曼小体(Councilmanbody)。坏死仅限于肝小叶的中间带,中央静脉周围多为正常肝细胞。肾脏高度充血并有局灶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变性和坏死。心脏可见散在性出血灶,心肌纤维浊肿及脂肪变性,据此可以相当准确地诊断黄热病。但须注意与黄色肝萎缩相鉴别。原有数据库资料来自疫区的任何人,于3-15天出现发热、黄疸者,即应考虑为本病,颜面充血,明显相对缓脉,大量黑色呕吐物和蛋白尿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靠血清学检查及(或)病毒分离。陈为民:《人兽共患病》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回归热、病毒性肝炎、药物性(四碳)或中毒性黄疸,以及立克次体病、伤寒、其他各种出血热(拉沙热、非洲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阿根廷出血热等)等疾病相鉴别。疟疾可能与该病合并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涂片检出疟原虫,也不能排除该病。应及早发现黄热病的散发、早期或轻症病例,忽视或漏诊常可导致该病的暴发流行。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需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拉沙热、回归热、恶性疟疾、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相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以防止心血管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活动量宜逐渐增加。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发生频繁呕吐时禁食,并于静脉内适量补液,给予5%~10%葡萄糖盐水或血浆,但需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二)对症治疗:高热给予酒精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剧烈头痛可采用小量解热镇痛剂,但忌用可导致出血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止吐可用胃复安5~l0mg口服或肌注,呃逆严重可肌注或静注利他林10~20mg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试用于有心肌损害者,同时给氧吸入。有继发细菌感染或并发疟疾者给予合适抗菌药物或抗疟药。休克、DIC、尿毒症、心力衰竭等的处理。重症病人按重症监护。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用免疫血清或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病人,可获一定疗效。(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即使轻症病例也不可忽视,以防止心血管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活动量应逐渐增加。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发生频繁呕吐时禁食,并于静脉内适量补液,给予5%~10%葡萄糖盐水或血浆,但需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二)对症治疗:高热给予酒精擦浴或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剧烈头痛可采用小量解热镇痛剂,但忌用可导致出血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止吐可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呃逆严重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盐酸呱醋甲酯(利他林)10~20mg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试用于有心肌损害者,同时给氧吸入。有继发细菌感染或并发疟疾者给予合适抗菌药物或抗疟药。休克、DIC、尿毒症、心力衰竭等的处理见有关各节。重症病人如能进入重点监护室,则某些病例可能因而获救。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无特异性治疗,宜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为止,即使轻型病例也不可忽视,以防止心血管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活动量宜逐渐增加。出血时可用大剂量维生素K,严重头痛、肌痛可给予解热镇痛药。适量补液,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试用于有心肌损害、肾上腺皮质被累及者。有尿毒症、尿闭等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病人应进行医学隔离包括防蚊措施。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二)防疫人员、进入疫区的部队、林业人员、猎民及与本病病毒有接触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去疫区的旅客等均需接种疫苗。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预防:预防的重点因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而异。在南美洲各城市应以防蚊、灭蚊为主;在非洲由于镇、村等居民点比较分散,宜重点推行预防接种;有暴发流行时,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需同时进行;将去疫区的人,出发前10d要进行疫苗接种,在疫区睡觉要使用蚊帐;在有伊蚊地区开展灭蚊运动,消灭蚊子孳生地,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目前我国尚无黄热病,因此防制本病主要在于作好国境检疫,防止传染源和感染蚊的输入。一旦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措施。1.管理传染源: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离,这在病程最初4d内尤为重要。加强国境检疫,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书,必要时留检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黄热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要对飞机、轮船做彻底的灭蚊处理。防蚊、灭蚊是防止黄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有伊蚊地区开展灭蚊运动,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发现和消灭孽生地、捕捉和杀灭成蚊等。巴西等南美国家采用防蚊、灭蚊措施已取得显著效果,1942年以来在城市中未发现该病患者。对来自疫区的各种交通工具如船、车、飞机等给予严密灭蚊处理。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此病,经过严格的灭蚊措施,美国已消除了此病。虽然我国尚无此病报告,但因为我国的纬度、气候状态等与美国相似,特别是我国南方要注意此病的预防。3.保护易感者:防止蚊虫叮咬病人,预防接种是防止暴发流行和保护个人的有效措施。目前应用的黄热病疫苗有两株,均有17~19年的保护期。用鼠脑制备的法国嗜神经疫苗,对热比较稳定,采用皮肤划痕法接种。但14岁以下的儿童中疫苗接种后的脑炎发生率较高;17D鸡胚疫苗,经皮下接种脑炎发生率显著降低。接种后3~9d在诱导血清干扰素的同时,产生病毒血症。此疫苗对热不稳定,须在-25℃下干燥贮存,在-4℃下只能保存3个月。配制后必须在1h内用完。当该病流行时,宜在一定人群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而以易感儿童为重点对象。许多国家胜产和接种鸡胚减毒活17D疫苗,皮下注射0.5mL一次即可,成人和儿童剂量相同。95%的接种者可于接种7d后产生免疫力,并维持10年或更久。对鸡蛋过敏者禁用,或用疫苗作皮肤试验后再决定是否接种。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能接种疫苗,最好在1岁后接种,以免发生脑炎。免疫功能低下者也不宜接种疫苗。防疫人员、进入疫区的部队、林业人员、旅客、猎民及与该病病毒有接触的实验室人员等均需接种。4.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主要是防止本病由国外传入,特别在有埃及伊蚊分布的地区,对来自疫区的人进行检疫,还要检查货物及交通工具中是否携带蚊子,更应注意防止本病传入。国境卫生检疫部门应经常掌握世界黄热病疫情动态,对来自疫区载有疑似黄热病病例的船舶、飞机及车辆均应检疫,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实施规则》办理。5.监测:监测的目的是早期确定在人群、人以外的灵长类以及其他动物中存在的黄热病毒。在地方性流行地区或流行区的监测可分为如下几方面:(1)对人群的监测:在流行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对于每一例病程在10d以内而死亡的不明热症的尸体,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在未超过一个最长潜伏期从上述地区来的同样情况者,也应该检查。这样可以发现散发的病例以及早期疑似病例。用血清学方法测定一定数量的人群,可以确定地方性黄热病毒的分布,确定可能流行的地点,测定无免疫的人群比例。(2)对脊椎动物的监测:主要是对捕捉到的野生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查(血凝抑制、补体结合或中和试验),也可以分离病毒。(3)对媒介的监测:在地方性流行区、其邻近地区以及有发生本病威胁的地区进行。①媒介的分布:确定有哪些种媒介,并标记在地图上。②媒介密度和生态学:包括调查幼虫及成蚊,如孽生地数量、成蚊活动时间以及媒介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等。对媒介监测的结果有助于制订控制媒介的措施,确定易于传播黄热病的地区。(二)预后:本病预后尚可,以轻症和隐性感染较多。早期出现黄疸、蛋白尿严重或心脏受损者预后差。原有数据库资料(一)预防:1.预防措施的重点因不同地区而异,在中、南美洲各城镇以防蚊灭蚊为主;在非洲由于多数属于丛林型,且居民点比较分散,宜重点推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防止本病暴发流行和保护个人的有效措施。2.患者应就地集中收治,予以防蚊隔离,这在病程最初4天内尤为重要。(二)预后:本病的预后因不同毒株和不同地区而异,如包括轻型在内,病死率为5%-10%。恢复一般迅速,并发症少见。1.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812.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4033.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