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诊断】【治疗措施】【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改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鉴别诊断】【预防】【治愈标准】【预后】【概述】
中耳乳突间有粘膜相连续,中耳化脓感染后乳突粘膜亦相应有炎症反应,初起水肿、出血、坏死化脓,便成为急性化脓性乳突炎,实际为急性中耳炎之后续,应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中耳炎鼓膜穿孔流脓后症状体征反而加重者,
急性期治疗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经合理治疗月不见好转,或高热体温不下,耳后红肿,外耳道后壁塌陷,乳突X线摄片有骨质破坏,应采用简单乳突凿开术治疗。手术方法:小儿全麻,成人可局麻。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加少许1‰肾上腺素。用球后注射针头沿耳道口内骨软骨交界处作环状浸润麻醉,再改用7号针头作耳后乳突区皮下浸润麻醉,沿耳后上起耳廓上缘后0.5cm,下距耳沟后1.5cm左右,到乳突尖部,作弧形切口,小儿乳突发育差,切口不应过
乳突气化程度不同,发炎后表现亦有不同。(一)气化乳突小房骨片很薄,易于坏死融合形成感冒杆菌感染,常致粘膜血管栓塞,出血坏死,小房充满血性分泌物,而骨壁未遭破坏,称为出血性乳突炎。(二)间质型(板障型)乳突骨小房少,皮层较厚且有骨髓结构,感染后形成骨髓炎,炎症经久不消,因引流不畅易并发颅内感染。(三)硬化型(坚质型)乳突小房很小,呈象牙样结构,感染后既不易引流亦不易形成骨质破坏,常引起粘膜组织增生,鼓膜松弛部充血、坏死,形成胆胆瘤。【临床表现】中耳炎后流脓增多,耳后沟红肿压痛,耳廓耸向前方,压外耳道口后方麦三角区剧痛,鼓膜松弛部充血水肿。耳鸣耳聋不见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