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急性脊髓炎

小儿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干预

2009-12-04 journal.shouxi.net A +

小儿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干预首席医学网2007年09月12日16:29:54Wedne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郑新兰作者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130051

加入收藏夹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2年间我科收治的38例急性脊髓炎患儿,根据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38例患儿系统治疗及精心护理,无1例死亡,无1例感染压疮,疗程均在3个月以内。结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精心的护理以及早期的肢体功能训练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

【关键词】小儿 急性脊髓炎 护理干预

  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脊髓炎患儿38例,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护理对策,提高此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脊髓炎患儿38例,其中男21例,17例,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最大14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9.6岁。全部病例均由脑脊液及脊髓核磁共振确诊,均已除外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柱结核及转移性肿瘤、脊髓出血等疾病,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

  1.2病因病理:小儿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横贯性损害,起病急,病情重,以脊髓的胸段(T3~T5)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

  1.3临床特点

  1.3.1病史:我科收治的38例急性脊髓炎患儿中,年龄在6~14岁之间,男女无明显差别。23例病前4~7d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2例有过劳史,8例有受凉淋雨病史。

  1.3.2发病时间:起病急,38例患儿从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展到截瘫时间,16例为32h,24例为20~24h,6例在10h以内,2例仅为3h,平均为17.5h,病情发展快。

  1.3.3典型症状:运动障碍是38例患儿的共同表现,截瘫是此病的典型症状。双下肢肌力Ⅰ级者为32例;Ⅱ级者为6例;其中双上肢肌力为Ⅱ级者4例,12例双上肢肌力Ⅲ级,握拳无力;32例双上肢肌力正常;7例有尿潴留。神经系统查体:入院时肌张力低,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5~7d后出现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双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其中4例出现构音不清,但无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

  1.3.4实验室检查:脑脊液WBC(10~100)×109/L,共32例,占84.2%;WBC10×109/L以下6例,占15.8%;,淋巴>分叶者28例,淋巴<分叶者4例;蛋白(+)为28例,蛋白(-)为10例。脊髓核磁共振有脊髓增粗,髓内见点片状或片状长T1、T2信号共30例,脊髓核磁共振正常者8例。

  2治疗三种方案:①首选人血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d。②抗感染:可用干扰素三氮唑核苷或更昔洛韦抗病毒,并根据末梢血中白细胞数决定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③可选用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④可针对症状处理退热等。

  3护理干预

  3.1解除尿便潴留,防止继发感染:对7例有尿潴留的患儿进行无菌导尿,每天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尿道外口,留置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出现尿路感染,并配合医生及时检查尿常规。第1次排除尿液不能超过1000ml,避免一次排空,以防引起虚脱和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要每日定时放尿。患儿自入院后如未排便,排便反射消失,可给予开塞露缓泻剂,以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3.2心理护理:因为患儿年龄均在6岁以上,这些患儿非常担心自己以后能否站起来,同时患儿亦担心自己的功课,又由于发病急,突然出现截瘫,尿潴留,排便反射消失,精神负担重。患儿表现烦躁不安,也有部分患儿及家长为家中经济困难发愁,因为此病不但治疗时间长,而且费用高,致使出现上述一系列心理变化,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放弃治疗。我们针对这些心理变化,经常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对他们付出更多的热心诚恳和耐心,理解他们的身心痛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从内心里感到医院每个人对他都很关心,使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战胜疾病,并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这样才能缩短病程,使疾病得以尽快痊愈。如:有的护士把自己家里孩子学过的书籍拿给他们阅读,看一些健康向上的小说杂志。在经费欠缺的情况下,嘱患儿家长回家取钱,我们医护人员应帮助患儿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给患儿喂饭洗漱翻身,协助大小便等,在护理的同时给他们讲解有关疾病的治愈病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增加其安全感,耐心倾听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的为其解释,从而使患儿鼓起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很快使疾病好转。

  3.3皮肤护理:因患儿双下肢瘫痪,不能自行变换体位,应防止压疮的发生。应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骶骨部、足跟及骨隆起处放置气圈,经常按摩皮肤及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双下肢尽量不要热敷,以避免发生烫伤。

  3.4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挛缩和畸形:经常用温水擦揉背部及四肢,并按摩瘫痪肢体,改善血液循环。瘫痪肢体在早期给予被动活动和按摩,并随时保持患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2],如手关节要保持背屈,肘关节微屈曲,上肢稍高于肩部水平,避免内收,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使足与小腿呈垂直位。膝关节下放置小枕头或软垫,腿微屈,外垫枕头,避免下肢外旋。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和病情采取相应的办法对患儿进行肢体功能恢复的训练,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直至康复。

  4肢体锻炼

只要病情许可,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肢体锻炼,这样有利于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期,避免各种并发症。一般先开始被动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主动运动,直到肢体功能恢复至正常。帮助年长患儿练习日常技能,如穿脱衣裤、系钮扣、洗脸、吃饭、使用碗筷等,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达到患儿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做按摩和被动运动照顾好患儿的生活,使患儿能够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勇气,使瘫痪患儿自觉地进行主动运动,勇敢地再站起来。

38例患儿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无1例死亡,无1例合并压疮,无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平均治疗时间为3周,最长为35d,出院时均能自行站立起来和行走,33例双下肢活动恢复正常,3例双下肢肌力恢复Ⅳ级,对3例患儿随访3个月,3例患儿双下肢活动已恢复正常。通过对38例患儿系统治疗及精心护理,无1例死亡,无1例感染压疮,疗程均在3个月以内。正确的治疗、精心的护理以及早期的肢体功能训练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减轻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4.  [2]胡英台.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0.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