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假单胞菌感染

老年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质粒暴发分析

2009-12-04 med.qe.cn A +

关键词:老年病房;质粒暴发;铜绿假单胞菌

  摘要 目的:同期监测老年病房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及时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的质粒暴发。方法:对老年病房住院患者进行咽拭子培养,菌体药物敏感实验,质粒提取,质粒消除实验。结果:在监测对象中发现,存有完全相同的耐药谱及质粒谱的不同铜绿假单胞菌株6株。结论: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有医院感染的发生及质粒暴发的可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378.991

  1998年11月~1999年1月,我地区发生由流感病毒甲Ⅳ引起的大面积流感,持续时间长,老年病房暴满。为此,我们对老年病房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的同期监测,分析同一菌种的耐药谱及质粒谱。结果发现,有同源性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感染聚集性发生,提示临床暴发感染的可能性,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其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压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来源于1998年11月~1999年1月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61例。

  1.2 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 取清晨咽拭子做普通细菌培养,经常规方法鉴定菌种,将已确定为PA的菌株按美国NCCLS制定标准,于M-H平板上做羧苄青霉素等8种抗生素的敏感实验。

  1.3 质粒提取 将6株有同样耐药谱的PA用碱裂解法[1]提取质粒DNA,水饱和酚、酚/氯仿分别纯化质粒,以丁醇提取浓缩法浓缩质粒DNA至500μg/ml,以5v/cm2h条件上样电泳。

  1.4 质粒消除 将含有质粒的PA用0.025%SDS和43℃高温的双重处理进行质粒消除实验。

  2 结 果

  2.1 全部咽拭子培养出致病菌2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株,占44%;葡萄球菌7株,占28%;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占20%;大肠埃希氏菌2例,占8%。PA感染为聚集性发生,除菌株2、6、11号为散在感染外,其余8株均聚集在1998年12月中下旬的十几天内发生。

  2.2 将11株PA做抗生素敏感实验,其中6株有同样的耐药谱,并为多重耐药(见表1)。

  11株PA100%对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卡那霉素耐药;100%对氟哌酸敏感。

表1 11株PA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

 1234567891011羧苄青霉素 RSRRSRRSRRS氨苄青霉素 RRRRRRRRRRR先锋霉素Ⅴ RRRRRRRRRRR庆大霉素  RSRRRRRSRRS卡那霉素  RRRRRRRRRRR氯霉素   RRRRSSRRRRS丁胺卡那霉素RSRRRRRSRRR氟哌酸   SSSSSSSSSSS

R为耐药 S为敏感

  2.3 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0.5V/cm),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可见一条27kb质粒带(见图1)。证明,有同样耐药谱的6株PA存有一致的质粒外型。

图1 0.8%晾脂糖凝胶电泳27kb质粒带

  2.4 将仅对氟哌酸敏感的6株PA,质粒消除实验后做羧苄青霉素等8种抗生素敏感实验,耐药性全部消失。

  3 讨 论

  3.1 老年患者PA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 监测对象平均年龄71.2岁;91.2%的患者有多次住院史;67.8%的患者患两种以上的慢性复合疾病;100%的患者使用过多种抗生素,此次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者为65.24%,仅1例患者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的抗生素,其余患者在用药前均未做细菌培养。

  患者高龄、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病因复杂,是其主要易感因素;另外,住院次数多和住院时间长易发生交叉感染,菌株也易产生耐药性,使医院感染机会增多;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其对细菌的压力,从而导致耐药菌株的繁殖。

  3.2 PA菌体繁殖优势态 PA作为条件致病菌,是目前公认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侵入无正常防御能力的机体,参与混合感染。其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并存有多种耐药株,分别携带可传递和不可传递的多种质粒,不仅诱导对传统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的耐药性,还可诱导对许多新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等,甚至对较新的喹喏酮类的耐药性[2、3]。质粒消除实验结果表明了PA质粒与耐药性的关系,医院内暴发感染的追踪,认为多耐药质粒在不同菌种、菌株间的传播是其主要原因[4]。为此很多情况下,细菌的敏感株可变为耐药株。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医院感染 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对象中,有PA感染聚集性发生,并有质粒暴发的可能。并且被检测的11株PA100%耐药于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Ⅴ和卡那霉素;100%敏感于氟哌酸。为此,提示临床交替使用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做到同期监测,注意新耐药菌可能引起的继发感染。使病房中使用抗生素患者的数量降低到最低水平,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控制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降低抗生素的压力,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提高医院内各方面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尽可能适应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金冬雁,黎孟枫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6.16~24

  2 MurrayBE.细菌耐药的新动态和导致的治疗难题.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2,15(4):170

  3 JoyceAK,MoreavTV,ManchJNetal.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剂疗法.药学进展,1993,17(1):41

  4 贾赤宇,陈壁,苏映军.对20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基因定位的初步研究.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5):327

  1999-04-07收稿 1999-07-28修回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