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疖的防治
发布时间:2007-08-15 访问次数:
暑疖是生于皮肤浅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好发于热天,故名暑结。它随处可生,为轻浅小疡,故有“疖无大小,出脓就好”的说法。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疏忽大意,失于治疗或处理不妥,可使热毒扩散或迁延日久致虚。
引起本病的原因,一是由气候炎热干燥,或在酷热的阳光下暴晒,致暑热火毒感于肌肤而致;二是由于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蕴于皮肤而成痱子,复经抓痒损破皮肤,感染邪毒,气血郁滞而成。其诊断并不困难:1、以头面部、背部或臀部为多见。2、疖先见患处皮肤潮红,继之肿痛、触之微热,根脚表浅,范围约1~3厘米左右。3、暑疖分为有头与无头两种。一为有头疖,初起红色硬结,如豆粒至指头大小,数天后中心见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加剧,可自行破溃,流出脓液,肿痛渐消而愈,此为“硬疖”;另一种为无头疖,初见红色肿块无头疖,红肿疼痛,约3~5天后形成局限性半圆形脓肿,大小如指头或荔枝大小,切开皮肤后排出黄稠脓液,再经数天收口而愈,此为“软疖”。4、疖属轻病,一般无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但若邪毒较盛,且多部位发生者,则可有发热烦渴等症状出现。
暑疖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散为大法。有内治与外治方法。1、内治:用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地丁草、鱼腥草、生地、赤芍、滑石、土茯、甘草之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与解暑利湿。热毒盛便秘者加大黄;发热烦渴加黄连、栀子。对散在发生之轻症,也可用银花、菊花、土茯、生地、甘草各适量,水煎当茶饮。小儿热天常饮之,有预防生疖子与痱子作用。2、外治:不论初期还是化脓期,均可用大蒜若干片,捣烂如泥涂敷患处,极有效验;或用草药生蒲公英、地丁草、木芙蓉嫩叶、红背草、苦瓜叶、半边莲、天文草等,任选1~3种洗净、捣烂如泥外敷,每天早晚各换一次,其效也极佳;脓已破泄尽者,可用浓茶水或黄药水清洁伤口,然后敷以生肌膏收口。
防护:1、经常保持皮肤清洁,患在颈部的宜剪去头发;患在唇面者不能用手随意挤压,以防毒邪扩散;患在躯干部的宜勤洗澡、换衣服;2、外用消炎药膏以霜剂为佳,尽量少用油膏类,以防脓水浸淫周围皮肤,引起皮炎、湿疹;3、患病期间尽量少食辛辣、煎炸、鱼腥、油腻、牛肉、韭菜、酒类等食品。
责任编辑:韩雪梅 信息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