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第26卷第1期,1999
天津市安定医院 (300074)
刘建勋 田红军
摘要:本文介绍了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的定义、发生率、易患标记与危险因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高危儿
精神分裂症高危儿是指孕妇在围产期及产褥期遭受各种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联的事件,诸如流感、药物、遗传及产程损伤等,导致患儿在婴儿早期即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些易患标记与危险因素。本文就有关资料概述如下:
一、轻微躯体异常(mPA)
mPA是指一些临床上可以测到的轻微的躯体异常,现认为mPA是存在于躯体表面的带特征性的轻微异常。它们反映了胎儿期可能的神经发育异常,这些异常包括低位耳、腭弓高、第五指弯曲、泪管过长及过短、两个中间趾间的不完全并趾,及嘴形的异常等〔1〕。研究表明mPA系胎儿发育期中外胚层发育异常的标志。中枢神经系统也起源于外胚层,因而mPA的存在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2〕。
经调查认为mPA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发生率为31%~75%,正常人群仅为0~13%。green等曾对精神分裂症mPA进行研究,发现mPA与早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具有显著相关性,早发病的精神分裂症较成年起病的病人mPA显著增高。作者认为早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可能因早期胎儿损伤致外胚层异常,进而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2〕。
o'callaghan等〔3〕对41例精神分裂症进行了mPA与产科、遗传等因素的相关研究,经直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PA精神分裂症高发生率与其一级亲属的家族史、母亲产前损伤、产科并发症等有关,其中尤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作者认为产前损伤、产科并发症可能是发生精神分裂症mPA的前驱性因素,常见于母体妊娠早期阴道出血。另外,还有母亲感染或疾病、所需饮食的缺乏、风疹、缺氧症、毒血症等因素。而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不仅决定mPA形成,且尤与局部解剖学发育异常有关。从而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早期存在着躯体形态学异常变化。
二、神经运动障碍
神经运动障碍是精神分裂症起病前的另一重要特征,在精神分裂症起病前的儿童期即存在神经运动障碍。主要包括手足徐动样运动、上肢姿势异常及肢体肌张力降低等,一般以左侧肢体为主。这些神经运动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生后头两年内,即神经运动发育的优势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运动失调显著改善。
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反应速度慢及反应时间延长。对病人的未成年子女作敲击测验和镜像画图测验,发现有速度慢、有效性低及较多不规则的反应。在病人的亲属中发现他们不能使用手抓握而产生的肌紧张维持一个恒定水平〔1〕。
walker等〔4〕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前期儿童的神经运动障碍发生率较其健康兄弟姐妹、情感障碍患者及其兄弟姐妹及正常对照者明显增高。精神分裂症前期儿童表现有明显的运动技能缺乏,经随访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上述精神分裂症前儿童神经运动障碍仅在出生后2年内有显著差异。他的另一项研究是观察精神分裂症前儿童在出生后5年内的情况,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前儿童应答能力差,且其精细及粗大运动协调能力较其兄弟姐妹及正常对照组差。现认为精神分裂症前期存在的神经运动缺陷与精神分裂症脑损害的神经病理学过程是一致的。在青少年晚期或成人早期出现的临床症状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神经病理学的表现。
三、皮肤电活动及事件相关电位
一些研究者发现,在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童反映植物神经系统反应性的皮肤电反应(gSR)明显增高,提示gSR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素质标记。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振幅降低,潜伏时间延长。患者的家庭成员及高危儿童也有类似改变,提示p300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患素质标记。
四、神经系统整合功能发育不良
神经系统整合功能发育不良是精神分裂症高危儿的特征,其表现为新生儿显得异常安静、觉醒程度异常、活动量小、肌张力低下、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躯体发育障碍、视觉运动协调机能差、语言发育迟缓、与母亲视线交流差,这些特征同患儿焦虑不安、自控能力差及知觉歪曲相关联。这些高危儿是否患分裂症取决于高危乳儿神经整合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养育环境。fish将具有神经整合障碍的新生儿或婴幼儿称之为全面发育不良(pDM)。随后fish对12例慢性分裂症母亲的子女同12例健康双亲子女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发现12例慢性分裂症母亲生育的子女在2岁时的全面生长发育期显示的异常安静及觉醒异常同以后的情感迟钝相关联;两手在身体正中线合并障碍同10岁时的精神病理相关联(推测为大脑半球分化统合障碍);视空间知觉结构障碍同10岁后的积木检查及学业成绩不良相关联。22岁时被诊断为分裂症1人,分裂样人格障碍5人,偏执型人格1人,这7人在2岁时均被诊断为pDM高危儿。
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的nagler等对50例高危儿(母亲均为分裂症,儿童平均年龄11岁)和50例健康儿童(双亲均为健康者,儿童平均年龄11岁)于11岁、16岁、25岁、31岁时进行面试、诊断评价、心理测查及电反应测定、神经系统检查等,发现11岁时高危儿较对照儿在学习及其它课业成绩稍差,视觉运动机能、言语及交际能力明显差。
高危儿表现注意力涣散、声音微小,多动或少动、对课业不感兴趣、攻击行为、敏感多疑、检查不合作。面试时忍耐性差、欲望高、知心朋友少、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追踪至16岁时,两组间差异增大,高危儿显得更不活泼、不善交际、老实、双亲及教师对其评价低。追踪至25岁时,高危儿5人经dSM-Ⅲ被诊为分裂症,4人被诊为分裂样人格障碍。高危儿多表现有认知及运动协调障碍、多动、注意力涣散及言语能力差。追踪至31岁时,高危儿4人经dSM-Ⅲ-R被诊为分裂症,2人被诊为分裂样人格障碍,7人被诊为重性抑郁症。对照组仅1人被诊为分裂样人格障碍,3人被诊为重性抑郁症。marcus等〔5〕认为分裂症高危儿40%在乳儿期及学龄期有运动及知觉认知障碍,但单亲为非分裂症性精神障碍的子女及双亲均为健康者的子女其相应的运动及知觉认识障碍发生率不足3.3%。venables〔6〕报告高危儿分裂症特征(阴性与阳性症状)与流感流行(1月份)及低气温相关联。流感流行时妊娠5个月的婴儿与阳性症状相关联。低气温时处在妊娠中期的婴儿与阴性症状相关联。他认为在胎儿中期流感可阻碍神经细胞游走,阻碍海马侧回、扣带回、大脑皮层及网状结构的形成,并推测低气温可通过低氧血症选择性地阻碍海马、基底核、大脑皮层Ⅱ、Ⅲ层形成。
五、皮肤纹理异常
指纹与掌纹在13~19周发育,21周形成。大脑皮质在此时期也基本形成,因此认为皮肤纹理是形成大脑皮质的外胚叶发育分化的指征〔1〕。bracha等〔7〕发现罹患分裂症的单卵双生儿指纹降线数较健康单卵双生儿明显减低。胎儿发育期指纹形成除遗传因素外,病毒感染及双胎间的输血症候群(双生儿间血管吻合导致母血供应不均衡等)的影响以及母亲浮肿等因素对胎儿发育中期产生不均衡影响。davis等〔9〕对四组精神分裂症(a组26对,为其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单卵双生子;b组13对,为两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单卵双生子;c组为813对正常单卵双生子对照组;d组为北美400名正常人)分别于10.5周前、13周前、15周前和18周前进行指纹型、指嵴纹a-b嵴纹及atd角检测,结果发现仅在a-b嵴纹指数上,a组的组内相关性明显低于b、c两组。推测发育差异出现在妊娠13~15周之间。
六、出生时头围及体重
mcNeil等〔9〕根据医院的出生记录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头围及头围身高之比明显小,但与分裂症家族史无关。出生时低体重可能是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gottes-man等对87例出生低体重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43例(49%)后来罹患精神分裂症。rester等认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情感障碍患者出生时体重低,并认为低体重与产科合并症可预测将来是否患分裂症,低体重与分裂症家族史可预测儿童社会适应不良。rifkin等〔10〕调查后认为出生时不足2500g的患者患分裂症者较患情感障碍者明显增高(分别为15%和2%)。wright〔11〕指出分裂症患者较健康对照者出生时平均体重低210g。
七、出生季节
精神分裂症多在冬季及春季出生。mc-Grath等〔12〕对在南半球出生的8027人与在北半球出生的1321人进行对照研究,发现以冬、春季出生的人分裂症患病率较其它季节出生者高。冬季出生的人,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这一结论相当肯定,已经大量的人口调查和对南北方及热带地区国家的调查所证实。有人认为,冬天病毒感染流行可能是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machon等〔13〕报告在城市冬天出生,且母亲有产科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中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30%,非冬天出生者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9%。对这种差异的解释是产科并发症可能与冬季出生有关,然后引起胎儿潜隐性脑损伤,其后导致心理性损伤。另一种解释是病毒感染引起妊娠及新生儿并发症增加,然后影响胎儿,使其以后对精神分裂症易感。还有一种解释是围产期病毒感染直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妊娠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虽然这些因素可能和精神分裂症有关,但要说明围产期病毒感染和妊娠、新生儿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尚须进一步研究。
八、幼儿期及学龄期的行为特征
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情感表达异常可能在精神分裂症起病前的婴幼儿早期就存在。walker等对32例精神分裂症及37例其健康同胞兄妹,通过早期家庭电影,观察他们在儿童期的面部情感表达,发现面部愉快情感表达,女性病人较其健康同胞兄妹显著降低。这种差异一直从幼儿延续至青少年期;在男性病人中,随年龄增长这种差异不一致,即男性病人仅于出生4个月内愉快感表达显著少于健康同胞兄妹,以后则不明显;此外,女性病人阳性情感表达显著少于男性病人。因此,与其健康同胞比较,男性及女性病人起病前均显示阳性情感表达减少〔4〕。
连续作业测验(cPT)是一项反映注意机能的心理测验,有研究发现症状恶化期、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高危儿童均有类型相似的cPT异常,提示cPT异常可能代表了精神分裂症的易感素质。
从新生儿到乳幼儿期发育不良包括运动、感觉、知觉、言语机能发育不规则及迟缓,乳儿期注意力不集中,生活被动、孤独。学龄期阳性行为特征及阴性行为特征明显化。与同胞相比智能方面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能力及技巧差。在人多的场合表现不安、无愉快感、注意持续障碍〔1〕。cannon等〔14〕在芬兰的系列研究观察了343名精神分裂症病前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以338名正常儿童作对照。精神分裂症前的儿童在班上表现体育、手工和品行成绩差,而且常缺课。罔崎佑士推测,精神分裂症高危儿从乳儿期的行为特征可持续到学龄期,而学龄期的行为病理特征可直接渗入到青春期的精神病理,进而可预测成人期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