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原始X线片测量颈椎椎体、椎管矢状径,计算Pavlov比值,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分为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DSS组)和不伴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组(NDSS组).根据CT分别测量两组骨化灶最大厚度,计算椎管矢状径残存率.其中前路手术4例,后路手术72例,按JOA标准评分判断术后改善率.[结果]DSS组53例,NDSS组23例;NDSS组骨化灶最大厚度比DSS组大,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时两组椎管矢状径残存率有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有差别,但是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程的重要病理基础,创伤是诱发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后路减压术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