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常识2008年09月17日发布(一)药品不良反应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某些不良反应主要取决于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速率和途径),而另一些不良反应则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病理变异),也有一些与两者都有关系。
(二)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特有属性
药品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所特有的性质,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各种药物在治疗量时或多或少都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如阿托品在解除胃肠痉挛时,常引起口干的副作用,扑尔敏在抗过敏的同时,会出现乏力、嗜睡等。有些药的副作用表现在消化系统方面,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等;表现在神经系统方面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用量过大或长时间使用,则可出现毒性作用,如对肝肾的损害,转氨酶升高或血尿,对造血系统可致白细胞数减少或贫血等。安定、杜冷丁等可致呼吸抑制。但因为个体的差异,并不是所有人用药后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也不是所有人使用同一种药品就会产生相同的不良反应。
有的人会问:既然是国家批准的合格药品,为什么还会出现不良反应呢?
药品在有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它本身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中,在上市前人体临床试验中,不可能完全发现。因为动物跟人是有种属差异的,在生理上、病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也存在观察时间短、参加人数有限的局限性,一些发生率比较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在研究和审批时还难以充分了解。所以,一个药品上市并不意味着对它安全监管的结束,而是需要在更大的人群范围内观察它的不良反应,看看这些不良反应跟这个药品之间是否有关系,如果确定了这种关系,就要根据它的严重程度修改药品说明书,增加注意事项或者增加不良反应禁忌症,甚至写出警告。
在药品说明书上标出药品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是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包装管理办法等作出的明确规定。这样做,一方面是对患者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企业负责,否则出了问题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是药三分毒,有些药品说明书上虽然没有标出不良反应或标得很少,但不等于该药就没有不良反应,对此患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列得较多,与企业对药品前期和后续不良反应研究得仔细很有关系。
(三)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我国在1989年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管全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我们辽宁省委省政府对公众用药安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高度重视。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2005年独立设置了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门负责上市后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2006年,辽宁省已经在14个市设置了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逐步延伸至县(区)乃至乡镇一级。要求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设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病历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层层上报。
我们老百姓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用药的意识,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在服药后,特别是服用了新上市的药品后发现原有的症状加重,或是出现了原来没有的症状,要想到服用该药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要有正确地认识,不必过分的恐慌,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可疑药物,自行服药的患者应到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住院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可以向所在地的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也可直接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四)客观科学看待药品不良反应
人类使用药物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药物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武器。由于药物的发明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几倍。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物的广泛使用,药源性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那么,应如何使用药物这把"双刃剑"呢?首先,切忌走入两个误区:一是把药品当作"洪水猛兽",因为害怕有不良反应而不用药;二是把药品当作"灵丹妙药",指盲目的依赖药品,不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选择药品。另外,我们要客观科学地看待药品不良反应,在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通过提高认识、合理使用、及时报告、有效控制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
三、日常用药注意事项
(一)家庭贮备药品注意事项
1.药品应用原包装物包装,便于识别,便于掌握用法用量。如无原包装,就应选用干净的小瓶干燥后装药,并将药物的名称、服法、用量等写清楚贴在包装瓶上。
2.请将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不要把药品当作玩具给小孩玩。
3.药品最好分类存放,如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分类存放。不要用一种药的瓶子去装另一种药,以免误用。
4.药品应按照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贮藏条件保存。
5.要经常(一般为3个月)检查药品是否超过有效期或变质失效。超过有效期或变质失效的药品不能再使用,在丢弃前应把药物从包装中倒出(不要整包装丢弃,防止他人误拾误用)。不要出售给街头"收药"人员,以免流入非法渠道,危害他人。
6.药品说明书要保存好,以备查用。
(二)用哪些药时不能饮酒?
广义上说,酒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饮用后对人体先是出现欣快和兴奋作用;继而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并扩张血管,刺激或抑制肝酶代谢系统。总体上,药与酒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二:一是降低药效,二是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1.服用抗痛风药别嘌醇同时饮酒,会降低药效,影响其抑制尿酸生成的作用。
2.服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饮酒会使药效迅速丢失,大大降低治疗作用,对发作不易控制。
3.服用降压药利血平、复方利血平、复方双井屈嗪期间饮酒,非但不降压,反而可使血压急剧升高,导致高血压脑病、心肌梗死。
4.白酒可使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地高辛、甲地高辛的吸收明显减少。
5.酒可使平喘药茶碱的吸收率增加,还可使茶碱缓释片中的缓释剂溶解,而失去缓释作用,使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
6.应用抗癫痫药卡马西平时宜避免饮酒,因为其可降低病人对药品的耐受性。
(三)吃哪些药时不能喝茶?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咖啡因、儿茶酚、茶碱,其中鞣酸能与多种含金属离子药如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铁(硫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钴(氯化钴、维生素B12)、铋(乐得胃、迪乐)、铝(氢氧化铝、硫糖铝)结合而发生沉淀,从而影响药品的吸收。
茶叶中的鞣酸,能与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乳酶生中的蛋白结合,使酶或益生菌失去活性,减弱助消化药效。鞣酸与四环素(胍甲环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相结合而影响抗菌活性;反之四环素、大环内酯抗生素同时也可抑制茶碱的代谢,增加茶碱的毒性,常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服用上述两类抗生素时不宜饮茶。另外,鞣酸也可与生物碱(麻黄素、硫酸阿托品、可待因、奎宁),苷类(洋地黄、地高辛、人参、黄芩)相互结合而形成沉淀。
茶叶中的咖啡因与助眠药(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佐匹克隆、地西泮、硝西泮、水合氯醛)的作用相拮抗;服用抗结核药利福平时不可喝茶,以免妨碍其吸收;茶叶中的茶碱可降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浓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加快心率,不但加重心脏负担,且易引起失眠,与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相悖。
(四)哪些患者及吃哪些药时不宜饮咖啡?
1.长期饮用会致缺钙,诱发骨质疏松症。
2.过量饮用咖啡,可致人体过度兴奋,出现紧张、失眠、心悸、目眩、四肢颤抖等;对长期饮用者一旦停饮,容易出现大脑高度抑制,表现为血压下降、头痛、狂躁、抑郁等。
3.咖啡因易与维生素B1结合,引起维生素B缺乏症。
4.咖啡可刺激胃液和胃酸的分泌,对有胃溃疡或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饮用。
5.咖啡可兴奋中枢神经,可拮抗中枢镇静药、助眠药的作用,患有失眠、烦躁、高血压者不宜长期饮用。
6.过量饮用咖啡,可使抗感染药物的血浆浓度降低,故应用抗感染药物期间也应避免饮用咖啡。
(五)吃哪些药时不宜吃食醋?
食醋为弱酸性,若与碱性药(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红霉素、胰酶)同服,可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药品失效。
1.磺胺药不宜与食醋同服。因前者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可在尿道中形成磺胺结晶,对尿路产生刺激,出现尿闭和血尿。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食醋同服。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时应使尿液呈碱性,其目的有二:一是抗生素在碱性的环境下抗菌活性增加,二是此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大,在碱性中可避免解离,并宜多喝水以加快药的排泄。但食醋正与此相反。
3.服用抗痛风药时不宜多食醋,宜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减少药对胃肠的刺激和利于尿酸的排泄。
(六)吃哪些药时不宜或宜食用鱼虾?
1.治疗帕金森病口服左旋多巴时,宜少吃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因为高蛋白食物在肠内产生大量的阻碍左旋多巴吸收的氨基酸,使药效降低。
2.服用抗结核药异烟肼时,不宜进食鱼虾,因为药品可干扰鱼类所含蛋白质的分解,使中间产物酪胺在人体内积聚,发生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皮肤潮红、心悸、肿胀、麻木等症。
但凡事总有相反的例子,在服用肾上腺素治疗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宜吃高蛋白鱼虾等食物,因为皮质激素可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可防止体内因蛋白质不足而继发其他病变。
(七)吃哪些药时不宜吸烟?
吸烟与吃药有关联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吸烟能影响药品的吸收、作用和药效。
1.吸烟者服用安眠药地西泮(安定)、利眠宁时,其血浆浓度和疗效均降低。服用西咪替丁治疗胃溃疡的患者,吸烟可延缓溃疡的愈合,而加重出血。
2.吸烟可破坏维生素C的结构,使血液中的维C浓度降低。
3.烟草中的烟碱可降低呋噻米的利尿作用;并增加氨茶碱的排泄,使其平喘作用减退和维持时间缩短。
4.吸烟可使人对麻醉药、镇痛药、安定药、镇静药和安眠药的敏感性降低,药效变差,需要加大剂量来维持;同时降低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冬眠灵)的作用,使患者易出现头昏、困倦、疲乏等不良反应。 5.吸烟可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减少皮肤对胰岛素的吸收,降低胰岛素的作用。 四、药物中毒解救常识 家中出现的药物中毒一般是因为服用药物剂量过大、服错药、服用了变质的药、儿童误服了成人的药物等原因造成的。
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有以下几种: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多有口唇及全身麻木、眩晕、乏力、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嗜睡、意识不清或昏迷等。会引起此种反应的药物有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苦杏仁、白果等。
消化系统毒性反应:多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原因不明的胃出血、黑便、肝痛等。会引起此种反应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洋地黄类、利血平、鱼胆、桃仁等。
循环系统中毒反应:多有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寒冷、心率改变、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症状。会引起这种反应的药物有氯丙嗪、强心甙类、苦杏仁、人参等药物。
急救方法:在急救车到来前,首先应尽快找出中毒原因。结合中毒者的用药史,检查中毒表现,找出中毒的药物及保留中毒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以便进一步急救处理。第二是尽快清除吃进去的药物。药物吃到胃里,还未到达肠道,这时可用手指或其他物体刺激咽喉以使其吐出。
(一)阿片类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通常包括阿片、可待因、吗啡、罂粟碱等。阿片的主要成分为吗啡(约10%)。主要对镇痛、止咳、止泻、麻醉、解痉等有效。
1.中毒表现
轻度急性中毒患者表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兴奋或抑制。患者表现轻度意识障碍。可伴有便秘、尿潴留等;
重度中毒则表现有昏迷、瞳孔呈针尖样大小、高度呼吸抑制称之阿片中毒三大特征。经常出现惊厥、牙关紧闭和角弓反张等脊髓反射增强的体征。呼吸异常,变浅变慢,继之出现叹息样呼吸或潮式呼吸,并伴有急性肺水肿,以至休克、瞳孔散大、呼吸麻痹而死亡。
2.现场急救
口服者应尽早洗胃,排除毒物〔但禁用阿扑吗啡催吐〕,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阿托品可刺激呼吸中枢对抗其抑制作用。注意保暖,送往医院,以便尽早应用阿片碱类解毒剂,如纳络酮、纳络芬进行针对性的抢救。
(二)急性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由于误服或其他原因(如自杀),吞服过量的巴比妥类药物即会引起急性中毒。巴比妥盐类药物包括巴比妥、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硫喷妥纳等。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癫痫及抗惊厥及麻醉用药。
1.中毒表现
轻度中毒:口服2~5倍催眠剂量,患者入睡,但呼之能醒,醒时表现反应迟钝,言语不清,有判断及定向力等轻度意识障碍。
中度中毒:吞服催眠剂量5~10倍时,患者出现沉睡或进入浅昏迷状态,强刺激可唤醒,但不能言语,旋即昏睡,呼吸浅漫,眼球可有震颤。
重度中毒:吞服催眠剂量10~20倍时,患者表现昏迷,反射消失,瞳孔缩小或散大,呼吸浅慢,有时呈现陈一施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2.急救措施
口服中毒者尽快洗胃,用温开水或盐水洗胃,对服药量大者虽然超过4~6小时仍可进行洗胃。洗胃要彻底,活性炭可反复由鼻饲灌入。立即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导泻可用20%甘露醇250~500ml经胃管内注入(禁用硫酸镁,镁离子吸收后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对巴比妥盐类中毒患者抢救重点在于维持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功能。
凡遇有严重中毒者,经简单处理后应及时送往医院实行进一步抢救,如利尿,透析疗法。必要时考虑使用苏醒剂或中枢兴奋剂等。 (三)安定类(苯二氮?类)药物中毒
本类药物也称弱定安药,包括利眠宁,安定、硝基安定、氟安定,去甲羟基安定、佳静安定等。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癫痫等。如误用或一次用量过大,就会引起急性中毒。
1.中毒表现
头晕、头痛、醉汉样表情、嗜睡、知觉减退或消失。严重者昏迷、休克、呼吸困难、抽搐、瞳孔散大、呼吸和循环衰竭。
2.现场急救
首先应立即洗胃或催吐,也可用硫酸钠导泻,呼吸受到抑制时应吸氧,针刺人中、百会、合谷、十宣等穴位有一定刺激作用。
严重时应立即送至医院实行支持疗法及全面的治疗。
(四)氨茶碱中毒
氨茶碱为目前较常使用的药物,具有强心、利尿、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1.中毒表现
静脉注射量大、浓度高、速度可致头晕、心悸、心律失常、惊厥、血压剧降等严重反应,甚至突然死亡。
2.现场急救
口服过量者,要及时洗胃、导泻、进行静脉输液等;惊厥者给予镇静剂;对危重患者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剧降者应及时提高血压(恢复正常)。出现呼吸衰竭或脑水肿者要积极抢救。
氨茶碱中毒忌用麻黄碱,咖啡因,可给予肾上腺素及麻醉剂等,以防增加氨茶碱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