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肺炎模型的评价
按照TANG,Pearson等定义的肺炎模型建立标准。,感染组经过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及病理学检测后,肺炎模型成功建立,对照组肺组织未培养细菌,病理学检测未出现肺部感染表现。
2.3各组肺组织匀浆中IFN-γy和11-4比较
感染后3、7d,PA01组IFN-7明显高于PAO-JP2组、对照组;感染后14、28d,PAO-JP2组IFN-γ明显高于PAO1组、对照组;组内相邻时间点比较,PAO1组感染后第3天明显高于感染前(P0.05);感染后7、28d,PA01组明显高于PAO-JP2组、对照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后14d,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相邻时间点比较,PA01组和PAO-JP2组均在感染后3d明显高于感染前(P0.05)。
2.4各组血清抗PA菌抗体比较
2.4.1血清抗PA菌抗体IgG、IgM比较
感染后3、7d,PAO1组和PAO-JP2组[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4、28d,PAO1组IgG显著高于PAO-JP2组(P0.05)。感染后7d,PA01组IgM显著高于PAO-JP2组。感染后3、7d,PA01组和PAO-JP2组Ig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相邻时间点比较,PA01组IgM感染后7d明显高于感染后3、14d(P0.05)。感染后14、28d,PA01组、PAO-JP2组Ig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14、28d,PAO-JP2组IgG2a显著高于PAO1组、对照组(P12HSL直接注射入小鼠皮肤,观察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显示,30-C12HSL能够直接诱导IFN-γ的产牛,为信号因子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提供了体内证据。在本研究中,感染早期和中期,具有AHLS的PAOI组IFN-γ较不具有AHLS的PAO-JP2组高;在感染的晚期,PAO1组IFN-γ低于PAO-JP2组。可能的解释为:(1)PAO1组早期炎症反应较剧烈,导致了IFN-γ的明显升高;(2)AHLS本身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Qs系统一方面通过影响PA菌毒性因子的表达,引起较为严重的肺部感染;另一方面,Qs系统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可能影响了肺部感染的炎症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因而,Qs系统巾的AHL或LasR及RhlR受体,有可能成为治疗PA菌感染的新型药物的特异性靶点。
[上页](王炜芳)上一页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