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及疼痛的评分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关节活动和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增加活动,温针灸组优于针刺组。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是指中风后出现的患肢手肿胀和肩部疼痛、拒按,使肩手运动功能障碍,部分伴有肩关节半脱位,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温针灸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1.2病例选择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脑出血诊断标准[1],经CT或MRI证实,伴有患肢手肿胀和肩部疼痛者。排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严重糖尿病、肿瘤患者。
2治疗方法 2.1温针灸组在针灸治疗中风基本方上(百会透曲鬓、人中、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加用肩。肩前、肩贞、后溪透合谷温针灸。均使用华佗牌针灸针、常规消毒法后飞针法进针,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穴位定位、针刺深度(除透针外)均参照孙国杰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温针灸每穴3壮,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 2.2针刺组肩、肩前、肩贞、后溪透合谷只针不灸,其他取穴、治疗及疗程同温针灸组。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1)疗效标准:痊愈:患肢疼痛、肿胀、麻木完全消失,2 3.2结果 3.2.1疗效比较温针灸组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温针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 3.2.2Fugl-Meyer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结果见表1。温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及疼痛的评分经t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针刺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及疼痛的评分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关节活动和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Fugl-Meyer关节活动及疼痛的评定(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两组组间相比,△P<0.05 4讨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其发生率有报道为54.5%~80%,其确切的发生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原因可能与早期不正确的肢体摆放,关节活动不充分或训练处置不当,肌张力异常、患侧输液、手肿等有关。是中风后的难治兼夹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西药只是对症治疗。中医认为头为诸阴之会。脑为髓海,精明之府。其病机为气虚血瘀痰凝,脉络痹阻,而致肩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滞则血运不畅,手肿而痛。证属本虚标实。气虚则温煦,推动无力,而致痰湿内生,血脉瘀滞;静脉输注的液体、痰湿、瘀血皆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碍气机,从而加重气虚证。取百会、人中以通督醒脑;用后溪以通督脉;针内关以调心通络定神;阳陵泉为筋会,乃舒筋通络之要穴;阳明经为 由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仍缺少公认的疗效标准及生活质量评判标准,有必要在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以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避免在患肢静脉输液,并保持患肢的良姿位,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9-310.
作者单位:510180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红十字会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