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重庆晚报→生活频道→健康生活2003年07月07日
“暑疖”虽小切莫轻视
2003年07月07日2:55:00前一阵子非典严重时,林先生听人说,要多吃些补药增强免疫力,于是他到中药材市场买了不少补药轮番轰炸。非典倒是不敢来惹他了,可却惹来了“疖子”,反复发作,让他十分受罪。他想咨询专家:为啥疖子如此缠人,久治不愈呢?不知是因为抗非典吃补药的人多,还是因为气候的原因,今年到各大医院门诊部前来求治“疖子”的病人特别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医附一院教授马有度说,疖子在夏天尤其多见,俗称“暑疖”。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属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如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疔毒走黄”,严重的还会导致败血症。千万不能忽视对疖子的治疗。重庆市武警总队医院田维君医生说,预防疖子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病菌侵入毛囊、皮肤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他提供了一个临床上很有效的验方: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10克、丹皮6克、防风10克、草栀子6克,煎水服用,一日三次。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还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对尚未化脓的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面部、特别是上唇周围和鼻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如被挤压或挑刺,感染易沿内激流脉等进到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可有头痛、寒战高热、神志不清等,病情危重。因此,对面部、上唇周围和鼻部的疖子,不要去挤压或者挑刺。专家们还提醒,有的人同时、连续或反复发生几个疖,称为疖病,反映机体抗感染功能较差。应检查其原因,如营养不足、免疫缺陷、糖尿病等。
网络编辑:孔祥伟[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