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癌?结肠癌是什么意思?
结肠癌(包括直肠癌)是大肠的腺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病的发生与多脂肪少纤维的饮食有关,腺瘤状息肉、结肠血吸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亦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约40%的结肠癌分布于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曲,其余分布于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肝、脾曲等处。结肠癌主要为腺癌,其余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可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可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变者,发病年龄较轻。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结肠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癌体积增大和产生继发病变,才出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有:
(1)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纳减退、腹部不适、饱胀、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2)肠梗阻症状:主要有腹痛、便秘、腹胀、呕吐、肠蠕动亢进,有时可以见到肠型。
(3)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长期出血可以产生继发性贫血。
(4)腹块:多为癌本身,但亦可由于腹腔内转移或炎性浸润所引起,时隐时现的包块常提示肠道有不完全性梗阻。
(5)全身症状: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全身衰竭,体重减轻和恶液质等。
(6)其他症状:癌感染可引起畏寒、发热;穿孔可引起弥漫或局限性腹膜炎;侵及泌尿系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症状。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腹水、左锁骨上淋巴节肿大以及其他器官转移的特有症状。
另外,根据癌所在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可不大相同。
(1)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块及进行性贫血。腹块的位置取决于癌所在的部位,如盲肠癌位于右下腹,升结肠癌位于右腹部,结肠肝曲癌在右上腹,横结肠癌在脐部附近。此外,可有发热、消瘦等。在晚期可有肠穿孔,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
(2)左侧结肠癌:由于乙状结肠肠腔最狭小且与直肠形成锐角,而且粪便在左侧结肠已经形成固体,因此容易形成狭窄。常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肠梗阻,患者大多有顽固性遍秘,也可间以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大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肠型明显。癌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梗阻近端的肠管可因持久的显著肿胀、缺血和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此外,尚可发生肠道大量出血及腹腔内脓肿形成。
(3)直肠癌: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血液及粘液,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净的感觉,当癌蔓延至直肠周围而侵犯骶丛神经时,可出现巨痛。如癌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则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和血尿等症状,并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内生殖器的瘘管。直肠癌也可以引起肠梗阻。
●结肠癌的诊断
结肠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数年龄为45岁,约有5%患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下。结肠癌的临床表现随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类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整个结肠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分为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此两部癌肿的临床表现确各有其特点,兹分述如下:
(一)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但是这些癌肿常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临床上可有腹痛不适、大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1.腹痛不适约75%的病人有腹部不适或隐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常位于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阑尾炎发作。如肿瘤位于肝曲处而粪便又较干结时,也可出现绞痛,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约50%的病人有食j不振、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现象。
2.大便改变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与癌肿溃疡形成有关。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3.腹块就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可发现腹块。这种肿块可能就是癌肿本身,也可能是肠外浸润和粘连所形成的团块。前者形态较规则,轮廓清楚;后者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一旦继发感染时移动受限,且有压痛。
4.贫血和恶液质约30%的病人因癌肿溃破持续出血而出现贫血,并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甚至全身恶液质现象。
(二)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故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慢性肠梗阻。肿块体积较小,既少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故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现象,也不易扪及肿块。
1.腹部绞痛是癌肿伴发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梗阻可突发,出现腹部绞痛,伴腹胀、肠蠕动亢进、便秘和排气受阻;慢性梗阻时则表现为腹胀不适、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便秘、粪便带血和粘液,部分性肠梗阻有时持续数月才转变成完全性肠梗阻。
2.排便困难半数病人有此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便秘情况愈见严重。如癌肿位置较低,还可有排便不畅和里急后重的感觉。
3.粪便带血或粘液由于左半结肠中的粪便渐趋成形,血液和粘液不与粪便相混,约25%患者的粪便中肉眼观察可见鲜血和粘液。
诊断结肠癌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也易漏诊。故对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现时应提高警惕,考虑有无结肠癌的可能:
①近期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排便不畅)、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
②粪便变稀,或带有血液和粘液;
③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④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等;
⑤腹部可扪及肿块。
有上述可疑现象时,除作进一步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应即进行下列系统检查,以期确定诊断
(一)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以资鉴别。
(二)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虽长25cm,但75%的大肠癌位于乙状结肠镜所能窥视的范围内。镜检时不仅可以发现癌肿,还可观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提供更高的诊断率,国内已广泛应用,操作熟练者可将纤维结肠镜插至盲肠和末端回肠,还可进行照相,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
1.腹部平片检查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可见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气胀大现象。
2.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四)癌胚抗原(CEA)试验对早期病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目前对结肠癌的大规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见上述结肠癌可疑征象时,及时选用合适的检查方法,早期作出诊断,特别是遇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务必进一步追究其原因。
1、临床表现:
1)左半结肠癌:症状一般出现较早,较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常有腹泻。腹泻特点为:鲜血便,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淆;脓血便;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伴有腹胀、腹痛等肠梗阻的症状。
2)右半结肠癌:临床症状较隐蔽,常仅表现为消化不良和腹部不适,腹胀、腹泻。腹泻特点为:黑便或果酱样便,血与便相混淆;便隐血试验阳性;轻度腹泻,变量较大。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钡剂灌肠,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对绝大多数结肠癌均能发现。对判断肿瘤的存在、形态及其肠壁的解剖关系较为准确。
2)内窥镜检查: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是否溃疡及溃疡边缘情况,并可通过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确诊,准确性比X线高。
3)B超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能发现腹部未能触及的肿块,尤其是类下缘肝脾曲部。了解肿块与脏器的关系,以及其大小、性质。有助于发现孤立性肠管壁增厚及肠腔扩大等病变,对疑有肝转移病更具确切的诊断价值。
4)CT检查:对了解肿瘤肠外侵犯程度以及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着重要意义。
5)癌胚抗原(CEA)测定对结肠癌可疑病人做CEA测定以供参考。
3、病理学诊断:
1)结肠癌组织学分型:腺癌、粘液腺癌、未分化癌、鳞状上皮癌少见。
2)结肠癌大体分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
【结肠癌的治疗措施】
(一)手术治疗
1.根除性手术结肠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是早期确诊后彻底手术切除。
结肠癌伴有明显梗阻时,一般需分期手术,先在癌肿梗阻上方的肠段作造瘘减压,如横结肠造瘘、乙状结肠造瘘;待病员情况好转,肠壁炎症和水肿消退,一般在造瘘手术后2~3周再行二期肿瘤根治性切除。
2.姑息性手术凡结肠癌已有肝脏或远处转移,或癌肿局部广泛浸润而无法根治时,可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如结肠癌的局部病变尚可切除,应争取作姑息性切除,以缓解症状。术后辅以其他抗癌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如病变广泛浸润和固定而不能切除,可以癌肿部位的远近端肠段作捷径吻合手术,如在右半结肠癌作未端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术。
3.术前肠道准备极为重要,其目的是排空结肠、减少肠腔内细菌数量,以预防手术后感染。常用的有两类方法:
一类是用口服肠道抗菌药物、泻剂及多次灌肠措施。术前进食流质2天,手术前晚清洁灌肠;另一类是作全肠道灌洗,手术前一日中午开始改进流质饮食,午餐后4小时开始灌洗,灌洗液为每1000ml37℃左右的温开水中加氯化钠6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0.75g。灌洗液经插入胃内的鼻饲细橡胶管注入,开始速度为每小时3000~4000ml,以后可适当减慢到每小时2000~3000ml,直至肛门排出的液体清净而无粪质为止,全过程约需3小时左右,灌洗液量不应少于6000ml。如灌洗后病人感饥饿,在睡前加服巧克力糖或糖开水。
(二)化学治疗对无法手术根治、术后复发而又无法进一步手术的病人,化疗是一项主要的治疗手段。放疗与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术后化疗还有助于控制体内潜在的血道转移。
(1)氟尿嘧啶(5-Fu):最为常用,静脉注射每日12mg/kg,连续5天,以后剂量减半,隔天1次,直至出现腹泻、胃炎、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等毒性反应为止;门诊病人可采用15~20mg/kg每周1次的方案;口服的效果较差,每日20mg/kg,共服5天,每5周重复1次。氟尿嘧啶也可在手术中作肠腔内灌注,即在切除癌肿肠段前,在其上、下用纱条结扎肠管,然后将氟尿嘧啶30mg/kg注入此肠段,30分钟后再完成切除手术。近期有报道直肠内注入氟尿嘧啶,每g癌肿组织内药物浓度较静脉用药者为高。腹腔内灌注氟尿嘧啶的效果也较好。
(2)丝裂霉素:每周1~2次,每次4~6mg溶于生理盐水20~40ml中,静脉注射,以总量40~60mg为一个疗程。亦有主张每3~4周静脉注射1次,每次20mg。
(3)亚硝脲类:卡氮芥(BCNU)每日90~125mg/m2,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作静脉滴注,2~3天为一个疗程。环已亚硝脲(CCNU),每次130mg/m2口服,每6~8周1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甲环亚硝脲(Me-CCNU)每次200~220mg/m2口服,每6~8周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4)呋喃氟尿嘧啶(FT207):其作用与氟尿嘧啶相似,但毒性小3~4倍,每日800~1000mg,分3~4次口服,也可静脉注射,以20g为一个疗程。与氟尿嘧啶有交叉耐药性,氟尿嘧啶无效时改用FT207也同样无效。
2.联合化疗大肠癌的联合化疗方案尚在继续探索中,仍以氟尿嘧啶与甲环亚硝脲为基础方案,如甲环亚硝脲100mg/m2,每月口服1次;氟尿嘧啶10mg/kg,每天静脉注射1次,共5天,每5周重复应用;长春新硷1mg/m2静脉注射,在第1天用1次,每周重复应用。
(三)放射治疗:不敏感,一般不采用
由于不少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并发其它脏器及器官转移,体质虚弱,无法进行手术及放、化疗,哈慈“西黄丸”本身富含抗肿瘤活性因子,既可以渗透于病灶,阻滞癌肿细胞的核分裂,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杀灭癌细胞,并通过干扰与癌症恶病质相关的细胞因子起到抗恶病质的作用,又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升高白细胞,达到扶助正气,改善病症的效果。和藏药“芒交”一起治疗效果极佳,通常癌肿一疗程软化缩小,三疗程癌肿消失。
哈慈西黄丸,每日二次,每次二瓶。
藏药“芒交”每日二次,每次一丸。
【结肠癌的食疗】
●结肠癌一日食谱举例(术后恢复期)TOP
早餐:小米粥(小米50克),玉米面发糕(玉米面50克),拌圆白菜(圆白菜50克)
加餐:苹果1个(苹果200克)
午餐:包子(鸡蛋50克,白菜100克,芹菜100克,面粉100克),汤(西红柿50克,黄瓜50克,淀粉10克)
加餐:冲藕粉1小碗(藕粉30克,白糖10克),蔬菜饼干2片(面粉20克)
晚餐:大米粥50克(大米50克),馒头(面粉50克),拌豆腐(北豆腐100克),蒸蒜拌茄泥(茄子100克)
加餐:甜牛奶(鲜牛奶250克、白糖5克),蛋糕50克
全日烹调用油10克,盐6克。
●结肠癌食疗方
(1)菱粥:带壳菱角20个,蜂蜜1匙,糯米适量。将菱角洗净捣碎,放瓦罐内加水先煮成半糊状。再放入适量糯米煮粥,粥熟时加蜂蜜调味服食。经常服食,具有益胃润肠作用。
(2)藕汁郁李仁蛋:郁李仁8克,鸡蛋1只,藕汁适量。将郁李仁与藕汁调匀,装入鸡蛋内,湿纸封口,蒸熟即可。每日2次,每次1剂,具有活血止血,凉血,大便有出血者可选用。
(3)瞿麦根汤:鲜瞿麦根60克或干根30克。先用米泔水洗净,加水适量煎成汤。每日1剂,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4)茯苓蛋壳散:茯苓30克,鸡蛋壳9克。将茯苓和鸡蛋壳熔干研成末即成。每日2次,每次1剂,用开水送下,此药膳具有蔬肝理气,腹痛、腹胀明显者可选用,另外还可选用莱服粥。
(5)桑椹猪肉汤:桑椹50克,大枣10枚,猪瘦肉适量。桑椹加大枣,猪肉和盐适量一起熬汤至熟。经常服食,具有补中益气,下腹坠胀者可用此方。
(6)荷蒂汤:鲜荷蒂5个,如无鲜荷蒂可用干者替代,冰糖少许。先将荷蒂洗净,剪碎、加适量水,煎者1小时后取汤,加冰糖后即成。每日3次,具有清热,凉血,止血,大便出血不止者可用此膳。
(7)鱼腥草莲子汤:鱼腥草10克,莲子肉30克,以上药用水煎汤即成。每日2次,早晚服用,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里急后重者宜用。
(8)木瓜炖大肠:木瓜10克,肥猪大肠30cm。将木瓜装入洗净的大肠内,两头扎紧,炖至熟烂,即成。饮汤食肠,此膳具有清热和胃、行气止痛。
(9)水蛭海藻散:水蛭15克,海藻30克。将水蛭和海藻干研细末,分成10包即成。每日2包,用黄酒冲服,此膳具有逐淤破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10)菱薏藤汤:菱角10个,薏苡米12克,鲜紫苏12克。将紫苏撕成片,再与菱角、薏苡仁用水煎汤即成。每日3克,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渗湿。
(11)肉桂芝麻煲猪大肠:肉桂50克,黑芝麻60克,猪大肠约30厘米。猪大肠洗净后将肉桂和芝麻装入大肠内,两头扎紧,加清水适量煮熟,去肉桂和黑芝麻,调味后即成。饮汤吃肠,此膳外提中气,下腹坠胀,大便频者可选用。
结肠癌病因及风险因素
1、年龄:结肠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0-65岁之间。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危害越大。
2、结肠癌的家庭历史:增加了直系亲属患这种病的危险,一些家庭情况,如家族性息肉病,给结肠癌患者带来许多的危害。
3、遗传因素:在结肠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几种基因以及遗传病给结肠癌造成很大的危害:家庭性息肉病、Turcot综合症、Gardner综合症、少年息肉病、Cowden氏病、神经纤维瘤病。
4、血吸虫病:一般认为大肠粘膜上血吸虫卵长期沉积,可造成粘膜反复地溃疡、修复以及慢性炎症等病变,出现腺瘤状增生,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
5、溃疡性结肠炎、高食物脂肪、低食物纤维都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危害。
【收藏到】【打印】【把该页复制给你的好友】【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