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合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疗效好,但减压术后如何提供颈椎的稳定,值得商讨。我们采取后路减压术后行双侧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失稳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53~81岁,平均58.5岁。其中,颈肩痛者3例,神经根症状者11例,脊髓症状者13例,神经根症状与脊髓症状并存者6例。所有病例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脊髓MRI出现T2W1高信号,患者要求手术。所有患者均摄中立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和颈椎MRI,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均小于0.75,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刺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等。过伸过屈位X片显示受压平面椎体间角度位移超过10°,或水平位移超过3mm,颈椎生理曲度中断。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诊断明确。
1.2手术方法俯卧位,常规局麻。由浅入深,逐层麻醉后,颈后正中纵切口,自C2~T1,暴露C3~7棘突和两侧椎板,暴露C3~7两侧上下关节突及其外侧缘,以便确定侧块的中点。采用Magerl技术,进钉点为侧块中点内上2~3mm处方向,向头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平行(30°~40°),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向外侧与矢状面成25°夹角,以避免损伤椎动脉。先用限深钻头钻孔,边钻孔边用无损伤探子探测前方、四壁有无穿透感。无异常后,用试模选取适当长度及弧度的钢板,依测深器量取螺钉长度,一般12~14mm,螺钉粗为3.5mm,旋入螺钉,依次行两侧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成功后行椎板减压。采用掀盖式椎板切除术(桐田法),切除C3~7椎板,剥离并切断粘连的黄韧带,使此节段脊髓得到充分减压,探查脊髓无异常变化。减压满意后,取明胶海绵覆盖在暴露的硬脊膜表面,防止术后粘连,皮下置细胶管引流,依次逐层缝合切口。
1.3临床随访和评价方法对于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1]评价功能状态。
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四级,优:改善率为75%及以上;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25%~49%;差:改善率25%及以下。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经根症状患者的疗效评价为四级,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良: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发生;可:症状改善,频繁发生。差:症状不减轻或加重。
1.4结果随访4~18个月,平均15个月。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术前JOA评分为(9.49±1.95)分,术后为(14.64±3.15)分,差值为(5.15±1.20)分,改善率为74.3%。优11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经根症状患者,优10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8%。复查颈椎动态X片,原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均消失。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及内固定并发症。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