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距骨后外结节骨折

足部骨折

2009-12-03 www.shguke.com A +

  足骨有蹦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由韧带连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拱桥状结构一足弓,以行施其负重、步行、缓冲震荡的功能。  足弓有内、外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距骨为足弓之顶。跟骨结节、第一、第五跖骨头为足弓的三个主要着力点。这些部分的骨折最易影响足的功能,处理足部骨折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维护足弓的完整性。  距骨骨折距骨是足的主要承重骨之一,分头、颈、体三部分,与胫骨下端、内外踝、跟骨上面、舟骨互相构成关节,所以距骨表面大部分是关节软骨。由于从胫距关节和距跟骨间韧带所供的血运有限,所以血运较差。距骨体前宽后窄,位于踝穴内。当足跖屈时,距骨后端进入踝穴,距骨头向跖侧旋转,由于胫腓联合韧带的弹性而使踝穴变窄,踝关节稳定性差。当足背伸时,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距骨旋后,踝穴变宽(约1.5~2.5毫米),踝关节较稳定。  【发病】  距骨骨折临床较少见。因强大的外力方能导致骨折,骨折的好发部位在距骨颈,其次为距骨后缘。距骨颈部较细,当外力致踝过度背伸时,胫骨下端锐利之前缘正象凿子一样,冲击于距骨颈部,挤于胫骨与跟骨之间,将其撞断,成为前后两段。如从高坠下,前足踩于高突处,而致足过度背伸可发生此骨折。骨折前段一般移位较小,而后段则多向后移位。外力强大时,两骨块分离可甚严重,产生距下关节脱位,前段骨块连同跟舟骨向前移位,后段骨块向后移位并向前旋转,以至脱出踝穴,多见移到踝穴内后方。这种骨折必伴有周围韧带撕裂,引起踩部及足的严重肿胀和瘀斑。距骨后缘骨折由足跖屈受伤引起,足过度跖屈时,跟骨向后上方挤压而将距骨后缘突出部撞断,该骨折损伤较轻,骨块多无移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距骨后突骨折:伤后踝后方跟腱两侧微肿,压痛,踝跖屈时痛重。侧位x线片可见距骨后突部有一三角形小骨块。注意此骨块应与距骨后三角副骨相鉴别,三角副骨与距骨体连系紧密,骨边缘较光滑。必要时可拍摄对侧x线片对照,三角副骨是对称性的。  二、距骨颈骨折:有强大外力损伤史,伤后踝部明显肿痛,即应想到距骨骨折之可能。  踝屈伸活动明显受限。距骨头前移可使踝前方突出,触摸高突不平。距骨体后脱位时,可在踝后内侧有突出畸形,并可触到突出之骨块。严重时,皮肤被骨块撑胀得非常紧张,全足可向前移位。x线拍片确定诊断,应观察骨块分离程度和骨折面的方向,以判明骨块旋转方向以及关节脱位的程度。  【治疗】  一、距骨后突骨折:移位不大,无需整复。向后上方移位较大时,可使足背伸位,用拇指按压跟腱两侧使之复位。外贴膏药,绷带包扎,维持踝轻度背伸位即可。5~6周后,中药外洗,逐步练功活动。  二、距骨颈骨折及颈体间骨折:  (一)闭合整复外固定:均须有良好的对位与有效的固定。整复方法:腰麻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侧卧,伤肢在上,屈膝90。,上助手把住小腿上段,下助手握足前部与跟骨下端。若骨折移位严重,肿胀甚者,此法下助手牵引力不足,可先在跟骨上打入一斯氏钢针,下助手把住钢针,两助手对抗牵引3~5分钟,将关节间隙充分拉开,以使关节内产生较大之负压,有利于复位。术者立于患侧,两拇指按于跟腱两侧,距骨体后方(如有距骨体后脱位,则用拇指按住骨块),余指扳住胫骨下端前方,令助手在拔伸牵引的基础上,作背伸跖屈踝关节活动,术者同时施用按压、扳提手法,骨折脱位即可在踝关节屈伸运动中复位,并渐趋稳定。  观察畸形消失,触摸骨突出部平正,即可括以棉垫,用瓦形硬纸壳固定踝关节中立位,固定方法与踝部骨折同。斯氏钢针先勿拔除,可用消毒纱布将针包扎,以保持无菌。  整复固定后,立即x线透视或拍片,观察复位情况,如仍不理想可再予以纠正1次。  再整复时最好于x线透视下进行,观察踝关节在何位置骨折对位最好,即将踝关节固定在该位置。用短腿石膏管型固定较可靠。如须维持一定之牵引力骨块对位理想时,即可在打石膏时维持牵引,将斯氏针固定于石膏内,直至骨愈合后拔除。  纸壳固定的患者,应经常行x线检查,以防骨折变位。  辨证用药与一般骨折同。  距骨骨折,愈合较慢,应至少固定8周。  x线拍片观察骨折确已连接,方可解除固定。  去固定后逐步练习踝关节不负重活动,并配合中药烫洗,或用坎离砂通法,日1次。一方面舒筋,加速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同时还可促进局部血运,防止距骨体的缺血性坏死。  骨折牢固愈合而无缺血坏死时,方可锻炼负重。  对于骨折移位严重,闭合手法整复失败者,应早期手术整复并内固定治疗。[Page]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应症:距骨骨折合并距骨体后脱位;距骨体骨折严重移位,经手法整复不能满意者。  步骤: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踝内侧切口,自内踝前上方,略向前弯曲,向下止于舟骨内侧面,长约8厘米。切开皮肤、皮下,按切口方向切开关节囊,暴露距骨头及颈部,将胫后肌腱向后牵开,暴露骨折断端,用剥离器将其复位,用巾钳将两骨折段夹住,在距骨颈内侧向后外侧斜钻进一长螺丝钉固定之。  如属距骨颈体间骨折合并后脱位时,则取踩内后侧纵行切口,约8厘米,把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及跟腱向后方牵开,可显示脱位的距骨体,足背伸并向前牵拉,距骨体容易撬动并复位,再将足跖屈,自距骨体后方用长螺丝钉固定之。  如属距骨体严重粉碎性骨折,则行踝前饲切口,自踝关节上5厘米处沿胫骨脊内侧至距舟关节处。切开皮肤,皮下,将腓浅神经皮支向外侧牵开,切开深筋膜及小腿横韧带,将胫前肌腱拉向内侧,胫前血管及腓深神经拉向外侧,暴露踝前关节囊,切开关节囊,跖屈而暴露骨折端,切除距骨体部碎骨块,跖屈10。位,取胫骨前2厘米宽、6~8厘米长之骨片,将距骨颈部凿一骨槽,使胫骨前骨片下端下滑至槽内约1.5~2厘米,用螺丝钉2枚固定该骨片于胫骨上。清洗伤口后,骨片周围置入若干松质骨片,依层缝合。  术后,前后石膏托板固定4~6周,改为石膏靴固定直至愈合。  如果距骨体大块骨折旋转后脱位,自前方切口不能取除时,可自后内侧小切口,将该骨折自后方切除,植骨仍从前方切口进行之。  跟骨骨折跟骨是足的主要承重骨。其上载距骨,构成跟距关节。前端与骰骨相联,构成跟骰关节。跟骨结节是跟腱附着处。跟骨结节上缘连线与跟距关节面之夹角称结节关节角(贝累氏角),该角正常为40。左右。跟骨骨折该角变小时,则影响足的功能。  【发病】  跟骨骨折,临床很多见,多发于成年人。  发病原因多由于从高坠下或跳跃时足部着地,跟骨受到垂直压挤所致。骨折多发生在跟骨体及结节部,大都为压缩型或粉碎型。远端骨块由于跟腱牵拉及暴力作用,而向上移位,使跟骨结节关节角变小,‘并破坏了正常足弓,使足纵弓变平。骨折线可进入跟距或跟骰关节面,成为关节内骨折,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原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足跟部疼痛.肿胀,瘀斑,不能负重,跟骨压痛,往往易查知骨摩擦征。足弓变低平,足底变长,足跟增宽。须拍摄侧位及轴心位x线片,观察骨折的确切部位,骨块是否有侧方移位,骨折线是否进入关节,跟骨结节关节角的变化。  【治疗】  有移位之骨折,须予整复固定。局麻。患者仰卧,一助手握小腿下段,术者用双手相扣对挤法,先纠正侧方移位,并使粉碎之骨头紧密凑在一起。然后,一手握足前部,一手握跟骨结节部,拔伸牵引,使足极度跖屈,以恢复正常跟距角及足弓,并纠正骨块向上移位。整复后,用木鞋底板固定(木鞋底板:用1厘米厚的木板,做成鞋底状,足弓部钉上木制足弓托,以恰好适应正常足弓的弧形)。将板上垫薄层棉花,足背覆以棉垫,再附以瓦形纸壳,扎带扎缚,绷带包缠。  固定后,将患肢抬高,踝关节可作轻微活动。  但初期,不宜用力使踝背伸或跖屈,以防跟腱牵拉骨块移位。  用药与一般骨折相同。  一般跟骨骨折6~8周即可连接。但负重活动须待骨连接2~3周后进行。不波及关节面的骨折,预后良好。如复位不佳,或骨折线进入关节者(跟距、跟骰关节),常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常见的有平底足、创伤性关节炎、行走足跟痛、足跖屈无力、足跟外翻、足跟增宽畸形等。这些遗患,往往两种以上同时存在。功能障碍及痛苦较严重时,应考虑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Page]  跖骨骨折  【发病】  跖骨骨折多由直接外力引起,如重物砸、压、挤伤等。往往数根跖骨同时骨折,骨折多为横形、小斜形或粉碎形。折端可向跖侧成角,远折端易向跖侧移位,或有轻度侧方移位。第五跖骨底可由于足强力内翻,而发生撕脱骨折(腓骨短肌及第三腓骨肌)。第二、三跖骨颈部有时可见疲劳骨折。  【临床表现与诊断】  伤后足背肿胀明显,局限性压痛。移位之骨折,往往很易触知骨摩擦征。沿跖骨纵轴挤压时,伤处痛重。应拍摄前足正、斜位x线片,以确定诊断。  【治疗】  第一跖骨与第五跖骨头部均为足的三个着力点之一(其余一个是跟骨)。故第一、五跖骨骨折,要求应有良好的复位。跖骨的排列,形成前足的横弓,治疗时,必须充分注意保持足的横弓。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及第五跖骨底骨折,无需整复,予以局部硬纸壳固定即可。  有移位的骨折需予以整复。局麻。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固定小腿下段,术者用纱布将患趾包缠,一手顺势牵拉,一手纠正骨折移位,用拇指顶按跖侧,纠正成角移位,如有侧方移位,再用分骨法纠正。整复毕,于跖侧放置平压垫,背侧放置分骨卷,覆以棉垫、硬纸壳,用木制鞋底板固定。其方法同跟骨骨折之固定。整复固定后,患肢抬高。用药与一般骨折同。  疲劳骨折,一般无需整复与固定。休息,避免负重,则可迅速愈合。  跖骨骨折,一般4~6周即可愈合,且多不留后遗症。常见愈合较慢的原因是过早的负重。虽然x线片显示折端周围骨痂不少,但骨折线往往长时间不消失,走路痛,故下地负重的时间不宜过早。  趾骨骨折趾骨骨折甚多见,均由直接外力所致。骨折每伴有局部软组织挫伤,或为开放性,须防感染。骨折之诊断不难,移位均不大。有移位时,可予以捏挤复位。然后包以纱布,瓦形硬纸壳夹缚。也可将患趾与健趾夹缚在一起,以便固定。预后一般良好。须注意骨折后,向跖侧突起(特别是末节),易产生走路着力痛症状,故应注意预防。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