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908:28:42 类鼻疽伯克菌作为生物战剂有下面这些特点:1、病死率高,为30%―60%。 2、不易诊断,感染后临床上的表现“似百样病”,急性的像败血症,有些出现肺炎、肺脓肿、心包炎、肾炎、肝脓肿等症状,还有的慢性发病,很像空洞性肺结核,极易误诊。 3、病原菌不易分离鉴定。即使有一些细菌分离出来,因生化特征不稳定、易变异,也不能准确鉴定是什么细菌。 4、在热带地区的外环境中生存力强,不易消除。调查发现,类鼻疽伯克菌是土壤和水中的常见菌,在地表水样中可以存活20个月。 5、类鼻疽伯克菌侵袭动物的范围极其广泛。调查发现,野鼠、家鼠、兔、猫、狗、猪、羊、牛、马等都可以自然感染。 6、潜伏期长。有的长达数十年才发病,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惧心理。 7、可通过多种途径,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人。 8、许多人,包括非疫区的医生都不知道、不了解该病,容易忽略。 实际上,在被应用为生物武器以前,类鼻疽伯克菌就已对军队造成过严重危害。1948年到1954年间,类鼻疽伯克菌感染了100多名侵越的法军士兵。侵越美军也受到过类鼻疽的威胁。当年,在侵越美军中许多士兵在越南感染了类鼻疽伯克菌,有的在越南很快发病死亡;有的则是细菌潜伏在体内,回国后相继发病;有些感染者甚至十几年后才发病。因此,类鼻疽伯克菌被美国兵称为越南的“定时炸弹”。近几年,类鼻疽伯克菌比较活跃,在许多地方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如2004年新加坡有57人感染发病,死亡24人;2005年,我国台湾有29人感染发病,死亡8人。 目前,类鼻疽伯克菌用做生物武器有一个缺陷,就是感染性低。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轻视它,因为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可以为生物武器的制造、部署和传播提供方便。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可以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物特征,从理论上说可以将感染性低的细菌改造成感染性高的细菌。如果生物武器制造者们研制出高传染性的类鼻疽伯克菌,那么这个“成员”带来的后果将非常可怕。 应对措施: ●加强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大型精确的检测系统,加强监测。 ●加强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的培训与教育,增强群众反恐防恐意识,全民反恐。 ●加强生物恐怖病原相关的基础和防治研究,走科学反恐之路。 ●了解和掌握与生物恐怖有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查明危害,专项应对,将其控制在萌芽阶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张守印 俞东征(责编:刘金兰 作者:张守印 俞东征)【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