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

2009-12-03 www.clinixoft.com A +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injurysyndromeDisordersofmusclesM60-M63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臀部的神经和血管通过坐骨大孔后全部显现,而此部与梨状肌有密切的关系。1928年Yeoman最早观察了梨状肌与坐骨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及其在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发病机制方面的意义。一般认为,梨状肌的充血、水肿、痉挛、肥厚可刺激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部和坐骨神经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1937年,Freiberg首次采用切断梨状肌的方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12例,其中10例有效。马景昆(1958年)报道了2例用切断梨状肌治疗的梨状肌症候群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卢美源(1985年)报道了一组60例患者行小切口梨状肌松解术获得95%的治愈率。近几十年来,对于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不大。赵定麟(1985年)曾提出"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认为某些因素造成盆腔出口部狭窄,以致穿过此口的坐骨神经卡压。宗立本(1991年)认为坐骨神经穿出盆腔至坐骨结节一段经常受到卡压、磨损或其他病变影响而引起坐骨神经痛,称其为臀区综合征。原有数据库资料受损后的梨状肌刺激和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以臀腿痛为主的症候群称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起始于骶椎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向外,止于股骨大转子内上方,是髋关节外旋肌。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肌上孔及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大多从梨状肌下孔通过,但有时有解剖变异。周秉文主编《腰背痛》梨状肌综合征指由梨状肌挤压坐骨神经或其属支导致功能障碍的临床病征。早在1928年Yoeman就认为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异常,可导致坐骨神经痛,称梨状肌综合征。1937年Freiberg用切断梨状肌治疗原因不明的坐骨神经痛,12例中竞有10例见效。椎间盘突出症被认识后,此征一度被忽略。国内马景昆于1958年首先报告,70年代又有人提出,以后被广泛用于臀部疼痛的诊治。但其发病率及症状实质,至今仍是具有争论的课题。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梨状肌起自骶骨前外侧面,止于股骨大粗隆部,属于下肢外旋肌之一。其起始除骶骨前外侧面外,在出盆处尚有从坐骨切迹上缘,或骶髂关节囊下部起始的附加纤维并入(Hollished1969年,Romanes1964年,Freiberg1937年,苗华1983年),其出现率为79%。梨状肌上、下缘与臀中肌和上I肌之间,多数以筋膜移行,少数为肌纤维或腱纤维移行。约6%的梨状肌与臀中肌完全融合一体,8%臀中肌重叠于梨状肌的外上方。梨状肌的后面,内侧1/3紧贴骶髂关节囊下部,外侧2/3与臀大肌之间隔为发达的疏松筋膜组织。在去除筋膜组织后,可见到臀上动脉的分支经过梨状肌背面的内侧向下,臀下动脉的分支沿该肌下缘横过坐骨神经的前后面走向大转子。臀上、下动脉的分支在梨状肌下缘及坐骨神经周围可见有吻合支形成。梨状肌前面,内侧1/3面临骶丛及盆腔,外侧2/3下方与坐骨体上方及臀小肌相邻(77%)。在臀小肌与上孑子肌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梨状肌的前面可大部或全部与骨面直接相邻(20%);反之,大部或全部与肌肉相邻(3%)。在梨状肌前面与骨面或肌肉之间,常见有臀上动脉的分支斜向下外,至坐骨神经周围的血管网。由于这些小血管所处的部位容易受周围硬性结构的挤压而致局部血运障碍和水肿。在梨状肌腱止端的下方与髋关节囊之间,有时可见大小不等的滑液囊(5%)。梨状肌的形态,一般为一肌腹一肌腱,由于受到异常坐骨神经通过的影响,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被分隔为两部分、三部分,甚至四部分。梨状肌的肌腱位于肌肉的止端,根据肌腱在肌肉的背腹两面与肌纤维的连接形式和分布的异同,可分为五型,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可根据骨性标志加以确定。A点为髂后上棘,B点为尾骨尖,C点为大转子尖部,D点位于髂后上棘下方1~3cm处,E点在髂后上棘下方的44mm处,D点、E点至大转子尖端连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即为梨状肌的表面投影。其DE之间的距离代表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梨状肌出盆处(坐骨大孔内侧缘)至大转子尖端的距离即梨状肌在臀部的长度,平均为94mm。有关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方面的报道较多,至今约有十几篇文献。其中潘铭紫(1962年)汇集了中国四个不同地区722例标本后,将国人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关系分为六型:Ⅰ型:坐骨神经总干出梨状肌下缘。Ⅱ型: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穿梨状肌。Ⅲ型:坐骨神经干部穿梨状肌。Ⅳ型:胫神经穿梨状肌,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Ⅴ型:坐骨神经总干出梨状肌上缘。Ⅵ型: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上缘。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Ⅰ型,称为正常型,约占62%;其他五型为变异型,共占38%。在变异型中Ⅱ型的出现率最高,占总数中的35%,在变异型中占91%。刘正津等(1962年)在参考潘氏及Beaton和Auson等分型方法后,提出了其可分为七种形式:Ⅰ型:坐骨神经总干经梨状肌下缘出盆。Ⅱ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分为两终支,腓总神经穿梨状肌,胫神经经梨状肌下缘出盆。Ⅲ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分为两终支,两支同时经梨状肌下缘出盆。Ⅳ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分为两终支,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胫神经经梨状肌下缘出盆。Ⅴ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分为两终支,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胫神经穿梨状肌出盆。Ⅵ型:坐骨神经在盆内分为两终支,腓总神经又分为2支,其中1支经梨状肌上缘,另1支与胫神经一同经梨状肌下缘出盆。Ⅶ型:髂丛穿梨状肌出骨盆后再分出坐骨神经。其中Ⅰ型的出现率占60.5%,Ⅱ型为29.5%,Ⅲ型为5.3%,Ⅳ型为3.2%,Ⅴ型为0.5%,Ⅵ型为0.5%,Ⅶ型为0.5%。在综合国人各组材料共3004例,常见型出现率占65%,其他各型共占35%,其中Ⅱ型出现率最高,占总数的28%。而欧美人常见(Ⅰ型)出现率为85.5%,非常见型为15%,相比之下,中国人非常见型的出现率要明显的高。上述两种分型是较常引用的分型方式,此外还有四型、三大类十型等分型法,均不常引用。通常情况下,梨状肌腱位于该肌的外侧,坐骨神经经过偏内侧,所以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行程一般不与肌腱毗邻。但在梨状肌腱异常发育时,坐骨神经及其分支可能经过梨状肌两腱之间或一腱前方或后方。Pecina(1979年)在观测130例标本后发现,腓总神经通过梨状肌两腱之间的出现率约6.15%,坐骨神经或其分支一面与梨状肌腱相接触,出现率为10.0%,总计约16.15%。苗华(1983年)在观察100例标本后发现坐骨神经与梨状肌腱毗邻出现率为16.0%,其中腓总神经通过梨状肌两腱之间为30%,坐骨神经或其分支一面与梨状肌腱接触为13.0%。这种异常的梨状肌腱可以直接压迫坐骨神经及其周围的营养血管,以致局部血运障碍及炎症反应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一个重要因素。周秉文主编《腰背痛》梨状肌起于第2-4骶椎前面骶前孔的外侧,外行出坐骨大孔形成肌腱止于股骨大粗隆后上缘。梨状肌为股骨的外旋肌,髋关节屈曲位时梨状肌则为外展肌。梨状肌肌腹大小不一,几乎填满坐骨大孔,约50%的梨状肌与坐骨间具有滑膜囊。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个骨纤维孔,上孔有臀上神经及血管束通过,下孔呈三角形,上界为梨状肌下缘,内下方为骶棘韧带,外侧为坐骨切迹。有两组血管神经束通过,内侧为阴神经血管束,外侧正常为坐骨神经或其两大分支--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各家测定的方法不同。Grant认为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至大转子顶点连线即为梨状肌下缘。我国李品良经测定认为:以大转子顶点为A点,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上方1.8cm处为B点,中点下方1.5cm处为C点,梨状肌即位于此三角形深处。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存在着变异,各家对变异的统计数字不一,据Beaton和Ansan调查:①坐骨神经两支皆自梨状肌下缘穿出者,占84.2%;②胫神经自梨状肌之下、腓总神经自梨状肌两肌腹之间穿出者,占11.7%;③腓总神经自梨状肌上缘、胫神经穿梨状肌者,为3.3%;④胫腓神经皆自梨状肌穿出者为0.8%。我国潘铭紫调查则分别为:61.6%、34.9%、0.1%、1.0%。国内外大宗标本统计:①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之下出骨盆者,约60%~89%;②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两束间者,约10%~25%;③胫神经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者,约1%~7%;④其余形式约1%。当下肢主动外旋或被动内旋时梨状肌紧张,直腿抬高达20度时梨状肌亦紧张。由骶丛形成的坐骨神经其张力也不一,在腰椎前凸者神经松弛,前凸减少时紧张。梨状肌肥大时,通过其下的坐骨神经也将受压。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一)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由于坐骨神经或其分支通过异常的梨状肌,因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种变异是病因之一。除了变异的梨状肌之外,发生了病变的梨状肌也可造成坐骨神经疼痛,如受寒湿、外伤、劳损,或者S1、2或骶丛受刺激等因素,导致梨状肌受刺激而发生痉挛、肿大,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二)变异的梨状肌腱所致的坐骨神经受压。Pecina根据对梨状肌腱的解剖观察,发现在梨状肌腱异常发育时,坐骨神经及其分支可能经过梨状肌两腱之间或一腱前方或后方,总的出现率在16.5%,这种异常的梨状肌腱直接压迫坐骨神经及其周围的营养血管,以致局部血运障碍及无菌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一个重要因素。(三)骶髂关节的病变及梨状肌腱止端下方与髋关节囊之间滑液囊的炎症等。骶髂关节的病变或滑液囊的炎性变可以刺激梨状肌引起痉挛,并可能通过炎性刺激该肌和坐骨神经产生坐骨神经痛。当神经根周围有瘢痕或蛛网膜炎时,从椎间孔到臀部一段坐骨神经发生粘连,可导致坐骨神经张力增大,移动范围缩小,容易被梨状肌所压迫。(四)其他原因:如盆底组织(如异位的子宫内膜)自坐骨神经出口疝出,即"袋症"(pocketsign);局部的占位性病变(如宫颈癌转移性病变,神经纤维瘤囊性变,肿大的淋巴结等)卡压,或异常的血管束卡压;神经干骑跨于坐骨结节上致粘连而发生神经痛等。原有数据库资料髋关节过度内旋、外旋或内、外展,可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遭受损伤。周秉文主编《腰背痛》坐骨神经在梨状肌、韧带、坐骨三者形成的管道中受挤压的机制,至今不甚清楚。骨盆固定需臀部肌肉,包括梨状肌的肌力增加、肌肉肥大,梨状肌增大时,可挤压经过其纤维束间或其下的坐骨神经。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可能为:(一)骶髂部病变导致臀部肌肉(包括梨状肌)紧张痉挛;(二)梨状肌及其肌腱筋膜的炎症病变;(三)坐骨切迹的退变畸形;(四)坐骨神经行程变异,如上所述的各种少见行程;(五)屈髋久坐压迫及臀部的直接损伤。苗华等则认为变异的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再加上创伤和炎症,是导致疼痛的原因。原有数据库资料髋关节过度内旋、外旋或内、外展,可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遭受损伤。损伤后,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腿痛。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一)症状: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近2:1。可有臀部外伤史、劳累、受寒湿等诱因。主要症状为臀中部相当于梨状肌投影部位的疼痛,并向股外侧、股后侧、小腿外侧放射。大部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和下肢痛,蹲位休息片刻可缓解,极少有腰痛症状。可有臀部、股部等肌肉萎缩表现。(二)体征:可发现梨状肌有痉挛呈条索状或腊肠状,梨状肌有压痛,并向下放射。一般腰椎棘突旁无压痛,脊柱前屈时下肢疼痛加重,后伸时疼痛减轻或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端坐屈头(Lindnertest)无腿痛。将足内旋疼痛出现,并向下放射。梨状肌紧张试验:1.主动试验:令病人伸髋、伸膝时做髋关节外旋动作,同时在患者足部予以对抗。患者出现臀中部及坐骨神经疼痛或加重为阳性。2.被动试验:被动用力内旋、屈曲、内收髋关节,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者为阳性。臀部压痛点加强试验: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按压臀区痛点后,嘱患者支撑起上肢,使脊柱过伸,继而嘱患者跪俯床上使脊柱屈曲。比较伸屈两种姿势臀部同一压痛点的疼痛程度,如脊柱过伸时压痛减轻,而脊柱屈曲时压痛加重,称为椎管外疼痛反应。此外,可行骶管冲击试验:向骶管内推注0.5%普鲁卡因20ml,如患肢放射痛不加重,为椎管外反应。而椎管内病变常常在注药时出现下肢疼痛,这种情况称为药液冲击试验阳性。腰突症时多为阳性,臀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大部分为阴性。此亦有助于鉴别。周秉文主编《腰背痛》常表现为一侧臀部痛及坐骨神经痛,伴同侧下肢麻木,因臀大肌无力而跛行,腓总神经供应肌肉及N绳肌也常受累。常为慢性,但可有急性发作,出现烧灼样痛或麻木,坐位、走路或弯腰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轻。病人感下肢无力,指压环跳穴有臀部痛及下肢放射痛。体检臀肌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梨状肌表面有深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与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不同:梨状肌综合征在下肢内旋位抬高时出现疼痛,因此部位梨状肌紧张。坐位内旋或主动外旋髋关节,可加重其对坐骨神经的嵌压,诱发或加重疼痛,称Gower-Bonnet试验。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症状较轻,范围亦广。麻木多涉及整个腓总神经支配区,不出现单条神经根症状体征。屈髋位抗阻力主动外旋(梨状肌收缩),可诱发疼痛(Pace试验);或被动内旋髋关节牵拉梨状肌,可诱发或加重疼痛(Thiele试验)。肛诊可触及紧张的梨状肌,触痛、肿胀。肛诊并可排除骨盆内疾病导致的梨状肌部位疼痛。原有数据库资料(一)患者多有肩扛重物或蹲、站下肢扭伤或慢性劳损史。(二)自觉腰臀部或单侧臀部疼痛或酸胀,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散。(三)行走着力、大小便或重咳等增加腹压时,臀腿痛加重。(四)严重者自觉臀部有"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不能入睡,行走不便或跛行。(五)梨状肌部位有压痛和放射痛,局部能触及条索隆起,或梨状肌肌腹弥漫性肿胀,肌束变硬、坚韧,弹性减低。(六)直腿抬高试验60度以前疼痛明显,超过后疼痛反而减轻。髋被动内旋、内收受限并加重疼痛。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腰椎X线摄片多无明显病变,骨盆摄片时有骶髂关节炎等表现。超声检查在梨状肌综合征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谢雁翔(1990年)认为:①梨状肌横断径增大、形态异常;②梨状肌肌外膜粗糙增厚(≥3mm);③梨状肌回声不均,光点粗强;④梨状肌下孔狭窄或消失(≤8mm);⑤坐骨神经变异或显示不清。上述5条中具有4条者,即可提示为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肌电图可有异常发现,如呈现纤颤电位或单纯相等变化,神经传导速度可下降。CT检查一般认为无诊断价值。周秉文主编《腰背痛》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腰椎X线检查可排除局部畸形,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病变。方才华等利用超声检查23例,发现8例坐骨神经走向变异,另15例梨状肌肿大。CT及MRI检查未见报告。应当指出,梨状肌综合征并不像目前有些人说的那样多见。许多臀部疼痛伴有大腿后感应痛者,系臀肌肌筋膜痛所致;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因骶1神经的臀上神经支配臀肌,受损后可出现感应痛、臀肌萎缩及臀部轻压痛,勿误为梨状肌综合征。高世明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多出现股后外侧、小腿后外及足底麻木。(二)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压痛,并伴下肢后外侧放射痛。(三)俯卧髋内旋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四)肌电图提示:坐骨神经潜伏期延长,震颤电位等,X线表现无异常。1.腰椎间盘突出症。2.坐骨神经炎。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一)非手术治疗: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多。治疗内容主要包括:1.消除致病因素,如防止腰骶部受寒湿、重手法推拿,尤其要防止臀部外伤及长期坐凳的压迫等。2.防治组织粘连,如胎盘组织液2ml肌肉注射,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α-糜蛋白酶5ml加生理盐水5ml,肌肉注射,4~5d,1次,但要防止出血倾向。用醋酸曲安奈德2ml加0.5%布比卡因2ml痛点局封,每周1次,连续4~6次。3.神经营养药,如口服VitB1、VitB6、VitB12,及地巴唑等。4.理疗、中医中药。可用中草药外敷,推拿,针灸及粗银针剥离加针灸或推拿配合针灸等,有一定的疗效。(二)手术治疗:手术可在连续硬膜外或局麻下进行。取健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屈膝,在患肢大转子后侧,梨状肌体表投影远侧2/3部,纵形或弧形切开皮肤,臀筋膜,沿臀大肌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离并牵开臀大肌,暴露臀大肌下的脂肪,找到坐骨神经干及位于臀中肌下缘被牵拉紧张的梨状肌,切断梨状肌止点腱性部分,分离梨状肌和周围组织的粘连。若要对坐骨神经干探查松解,则应向近侧分离至神经干盆腔出口处,远至坐骨结节,根据术中发现作不同处理。在盆腔出口部正常情况无粘连,手指可顺利通过,如有粘连形成等引起出口狭窄,严重时手指无法通过。术中应注意勿误伤臀下和臀上动脉,以免因断离后缩入盆腔内而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勿伤及坐骨神经及其滋养血管。逐层缝合后留皮片引流24~36h。(三)治疗效果:疗效一般分为四级:1.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且无再发者。2.良:原症状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但遇阴雨天时有不适感。3.中:原症状虽有改善,但仍残留神经受累症状。4.差:手术无效或暂时有效,或反而加重者。文献报道总的有效率在84%~95%。周秉文主编《腰背痛》(一)一般治疗:多数病例可经保守治疗而愈,包括:1.休息;.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3.梨状肌牵拉:病人半坐位,患侧手扶床,患侧足部置于健膝外侧,健侧手搬患侧膝关节内收、内旋,与上身呈相反方向牵拉臀部肌肉;4.针灸;5.手法治疗。(二)梨状肌封闭:疼痛局限者可作梨状肌封闭。方法在梨状肌表面压痛点处进针,穿过具有阻力的臀大肌后,感到阻力突然减低,即到达梨状肌间隙,回抽无血,在肌内注射利多卡因10mg,曲安奈德(确炎舒松)20mg及生理盐水20ml混合液10ml,其余可在梨状肌行程中作扇形封闭。为封闭梨状肌与坐骨之间的滑囊,经皮直接进针至紧张的梨状肌后,可用左手示指肛诊作指引,以使注射点准确。Fanucci等对利多卡因注射试验阳性的梨状肌综合征病例,在CT导引下梨状肌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30例。结果:术后5~7天30例症状缓解,4例缓解不足者经第2次治疗获得成功。注射无合并症及不良反应。有9例经MRI术前及术后3个月观察梨状肌萎缩范围,显示有7例肌肉信号因去神经而改变,另2例仅有萎缩。对一般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不愈达半年以上者,可手术行梨状肌切断。取后外侧切口,在臀中肌下缘找到梨状肌,在腱性部分切断,并沿坐骨神经松解其粘连,直到坐骨大孔。Mizuguchi(1976)手术16次,85%取得良好效果。卢美源等手术治疗60例,优良率95%。最近张海波报告手术治疗29例,其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皆非Ⅰ型(坐骨神经总干自梨状肌下穿出),手术切断梨状肌腱松解后症状立即缓解。梨状肌切断,不影响髋关节功能。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理疗:理疗可解痉镇痛,促进炎症消退,缓解临床症状。常选用超短波、离子导入等治疗。(二)局部药物注射:对急性梨状肌损伤者,用醋酸强的松龙25mg加1%-2%普鲁卡因6ml,每5天1次,3次为一疗程。对慢性者,触诊肌纤维局限性肿胀,肌质变硬,弹性差,则用醋酸氢化考的松25mg加透明质酸酶1500u和0.5%普鲁卡因18ml,每5天1次,3-4次为一疗程。(三)手术疗法: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切断梨状肌,解除坐骨神经压迫。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药物治疗:急性期经筋扭伤,气滞血瘀,疼痛剧烈,动作困难,治宜化瘀生新、活络止痛,可用桃红四物汤加牛膝、乳香、没药、制香附、青皮等;慢性期病久体亏,经络不通,痛点固定,臀肌萎缩,治宜补养气血、舒筋止痛,可用当归鸡血藤汤加黄芪、白术、牛膝、五加皮等。(二)针灸疗法:取患侧阿是穴、环跳、殷门、承扶、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泻法,以有酸麻感向远端放散为宜。针感不明显者,可加强捻转。急性期每天针1次,好转后隔日1次。隔日作一次。(三)推拿按摩:患者俯卧位,术者先按摩臀部、腰部痛点,使局部有温暖舒适感,然后术者以双拇指相重迭,触摸清楚梨状肌,用弹拨法来回拨动该肌,弹拨方向应与肌纤维相垂直。弹拨10-20次后,再在痛点作按压,约一分钟,最后由外侧向内侧顺梨状肌纤维走行方向作推按舒顺手法。高世明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非手术治疗:休息、理疗、局封中草药热敷及神经营养药。(二)手术治疗:梨状肌坐骨神经粘连松解或行梨状肌切除或部分切除术。1.陈德松:《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1522.高世明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P5573.周秉文主编《腰背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564.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