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当有不正的牙齿或假牙对周围组织产生摩擦时,应立即矫正。
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是上世纪医学史、心理学史上殿堂级人物,他某天发现自己口腔内长了一个小肿物,但他没有引起重视并照旧吸烟。结果口腔内肿物越来越庞大粗糙,最后诊断为口腔癌。在先后进行了几十次大小手术后,他最终死于口腔癌。
跟弗洛伊德相似,越来越多烟酒不离口的中老年甚至青年走上了患口腔癌的道路。专家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虽然针对口腔癌的手术治疗及放化疗的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总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对于晚期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常规的治疗似乎疗效依然有限,而另一危险局面在于口腔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所以重点应规避日常致癌危险因素以积极预防。
“口腔头面部肿瘤包括自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的所有恶性肿瘤,有头面部软组织、耳、鼻、咽、喉、口腔、唾腺、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等部位,一般不包括颅内、颈椎和眼内肿瘤。口腔头颈部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0%,而其中的口腔癌的发病比例又占据口腔头颈部肿瘤超过20%。”专家介绍,口腔癌在全世界是居第六位的常见肿瘤,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高1~5倍。
专家介绍,口腔癌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增加有关,人过不惑之年后发病率一路走高。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将有更多中老年人处于发生口腔癌的高峰期内,其危险随年龄递增而大比例增长。
“以前口腔癌患者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然而我们近年来发现,年纪轻轻患口腔癌的病人越来越多,不少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专家指出,这与日常不良饮食等行为密不可分,后天环境行为因素可催速口腔癌提前来到、快速发展。
专家表示,吸烟和饮酒是导致口腔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患口腔癌的危险随着每天吸烟的支数和吸烟的年数而增加,口腔癌发生率的增加与酒的消耗量也呈现出正比。曾有调查显示,日本男性的烟酒消费量比女性高出约六成,导致其口腔癌死亡率也大幅增加,远高于女性。
据了解,不少国家通过研究证实,人体口腔上皮中的鳞状上皮结构对人乳头瘤病毒存在易感性,由于吸烟及饮酒与口腔癌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因素,所以长期烟酒不离手的中年男性,应有意识减少使用或戒除,“这是高危人群最简单有效的预防口腔癌办法之一。”他说。
“吃槟榔也是公认可导致口腔癌高发的危险因素。印度口腔癌发病率相当高,在中国的台湾、湖南、海南等地区,口腔癌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医生介绍,这与这些区域习惯吃槟榔有关。“随着湖南、海南到广东打工人口的大量涌入,临床发现年轻外省口腔癌患者逐渐增多,而且追问行为史,不少都是每天槟榔不离口。”他介绍。[1]